華爾街少數派陳韻:掙脫你的“金手銬”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連續四年,華爾街基金經理陳韻周一到周四都住曼哈頓,周末才回距離紐約70公里的康涅狄格州新迦南(New Canaan)的家。

因為租住的公寓離公司太近,陳韻習慣性滯留辦公室到深夜,回家倒頭就睡,工作和生活缺乏明晰的界限。

紐約市有五大轄區,最有活力的就是華爾街所在的曼哈頓。紐約人把曼哈頓稱為“城里”。

城里的花花世界光怪陸離,讓陳韻目不暇接。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法靜下心閱讀和思考。“那些花花綠綠的東西每天都在你面前閃來閃去。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消費藝術、音樂、美食、科技——要什么有什么。”

兩年前,陳韻退掉在曼哈頓租住的公寓,搬回康州。

現在他作息規律,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6點20搭乘Metro North火車到曼哈頓,下班后再坐5點半的火車回家。他利用火車上的通勤時間讀中國歷史,琢磨漢唐盛世、天文幾何,也思考自己的創業項目。“只要醒著,腦袋就一直在轉。”

今年是陳韻在華爾街的第14個年頭。他目睹身邊不少聰明能干的人在“街上”長期作戰,能力和志向被慢慢被消磨,又受“困”于高薪,無法掙脫。他稱這為華爾街的“金手銬”(Golden Shackle)。

在康涅狄格州,陳韻大把鄰居都在華爾街工作。他們娶回年輕漂亮的金發太太。“長得都差不多,而且一半的blonde(金發)都是假(染)的。”

2017年6月的一天,我坐在陳韻康州家的飯桌前,品嘗他媽媽做的糖醋排骨,聽他講華爾街的故事。

康州新迦南是紐約北部知名高端社區。CNN報道2014年這里的家庭平均收入是54萬美元。從新迦南火車站到陳韻家10分鐘車程,一路綠樹紅花,平靜祥和,與曼哈頓的車水馬龍宛如隔世。

陳韻家占地4英畝(約合24.3畝)。他在后院種了上百種花。每年從4月到10月,花園的花不歇氣地開。

“4月開始,先是黃水仙,藏紅花,完了是風信子,完了是玫瑰,玫瑰過了是牡丹芍藥和金蓮花,樹上一串一串的掉下來很漂亮,然后是百合,然后就是鮮草,然后下一步就是各種各樣的蝴蝶草和蝴蝶蟲。蝴蝶蟲是一根根的,有點像狗尾巴,但是是紫顏色,很吸引蝴蝶。”

陳韻講起花來滔滔不絕。他每年要花一萬美元維護花園。

陳韻花園里的花

迷上園藝后,陳韻發現絕大部分西方園藝用的花都來自中國西南,包括繡球花、百合、玫瑰、月季等。“知道了這些奇奇怪怪的知識,我才曉得,中國人今天的生活比西方粗俗,是因為我們自己把很多事情忘了,所以要慢慢撿起來。”


風暴中心

陳韻從小對浩瀚的宇宙興趣十足。他15歲考進中科大少年班學習空間物理。2003年在美國UIUC拿到天體物理博士學位后,陳韻進入高盛紐約,成為一名Quant(量化分析師),負責寫風險模型。

《華爾街日報》今年7月發表了題為“The Quants Run Wall Street Now”(量化分析師稱霸華爾街)的一系列深度報道,探討量化投資近幾十年來在美國如何迅猛發展,從邊緣走向主流。

報道披露,量化交易2013年占到美股總交易量的14%,2017年已經升到27%。量化策略的對沖基金2017年第一個季度管理了9320億美元,占到所有對沖基金管理規模的30%。

陳韻加入高盛頭幾年,量化策略開始大展神威。他參與管理的高盛旗艦量化基金Global Alpha Fund數十億美元規模,“幾乎做什么策略都賺錢”。

公司2005年開派對慶祝管理規模到1000億美元。這個數字一年之后就翻到2000億美元,所有人都歡欣鼓舞。

然而賺錢時歌舞升平,沒人問為什么賺錢。形勢急轉直下開始虧錢時,也沒人敢問為什么虧錢。

恰好陳韻是要問為什么會賺錢或者虧錢的人。

2006年的一天,陳韻早上翻看《華爾街日報》頭版,讀到SEC對某家公司進行調查。到辦公室,他發現當天要買的股票正好有這家公司。基金經理告訴陳韻,模型和事實不一致時,他寧可相信模型。

讓陳韻更加不安的事很快發生。

2007年7月,陳韻發現Global Alpha Fund整整一個月沒賺一分錢。然而Alpha模型的策略在紙面上是在賺錢的。

他跑去問基金經理怎么回事,對方答:“不用關心,會回來的。”

這回答讓他感覺不可思議。

“第一,這些人收這么多管理費,還不為客戶謀利,不愿意去分析,我們小啰啰都看不下去了。第二,我覺得他們很蠢。They don't know better(搞不懂)。”

他認為模型和事實產生差異,是因為量化模型已經無法描述當時的市場,有模型外的因素把錢都“吸掉”了。

美國次貸危機很快全面爆發,陳韻猜測的“模型外”因素有了解釋。

理論上來講,像Global Alpha Fund這樣使用市場中性策略(又稱為statistical arbitrage)的量化基金不應被市場波動影響。然而8月7日和8日,在市場并未下跌,其它類型對沖基金也未報損的情況下,使用量化策略進行交易的基金遭受慘重損失。8月7日,高盛的量化基金一天就虧了35%。8月9日,標普500指數下滑3%,各大量化基金繼續虧損。他們“市場中性”特質明顯失效。

麻省理工學院的Amir E. Khandani 和 Andrew W. Lo在論文《What happened to the quants in August 2007》(2007年8月量化基金到底發生了什么?)中試圖還原和解釋8月華爾街量化基金遭遇的異樣損失。

作者提出,某多策略量化基金因為風控或被margin call大規模減倉,對市場價格造成沖擊,很可能觸發了其它量化基金的虧損。減倉引起連鎖反應,讓更多對沖基金減倉,進一步虧大損失。

陳韻認為Andrew Lo找出了2008年危機爆發和蔓延的機制,但沒有觸及根本——金融危機前美聯儲不斷放寬貨幣政策造成的虛假繁榮。

這就好像一個人摸著電線被電了,然后得出結論:因為這是金屬!

“原因是電流,金屬只是導體。只要電壓足夠高,空氣都可以導電。”

8月9日之后那周,華爾街許多具備持續盈利能力的量化基金繼續滑鐵盧,當月遭受5%到30%不等損失。高盛的CFO David Viniar后來對《金融時報》表示:我們連續幾天看到的都是25個標準差情況(25 Standard Deviation moves), 前所未有。

對此說法,陳韻針鋒相對:“我們的模型從來不真正關心3個標準差或更大的風險。出現所謂25個標準偏差反映的不是世事無常,而是模型的欠缺。”

在基金清倉時,陳韻吃驚地發現,基金經理連資產包里面哪些股票最具流動性、最容易賣都不知道。

“他們的投資方式太學術化了,認為拿幾個數據描述這個資產包就完了。但我們量化買的還是實實在在的公司,那些指標是沒法概括的。”

陳韻越來越堅信,量化指標是表征,不是內在,更不是股價上漲的內在動力。但他發現,華爾街很少人像他這樣想。


逃離高盛

幾年前的一天,陳韻在巴哈馬的沙灘上曬著太陽,突然想算一下太陽升起來的時間。躺在遮陽傘下,他在腦海里畫了一個球和幾個大圓,開始自己琢磨。

根據手機上的GPS,他找到自己當時的緯度,計算出當天距離春分和夏至各幾天,再計算出當天太陽在黃道上離春分(黃道和赤道的交叉點之一)大概多少度。

算出結果,他上網一對,幾無偏差。這讓他頗有成就感。

陳韻在巴哈馬度假

陳韻喜歡從第一原則出發解決問題,注重尋找事情背后的邏輯性。而高盛并不能給他這樣的邏輯。

不少做量化的人都是自然科學類專業出身,對數字敏感,用起模型來比其它背景的人更輕車熟路。在陳韻眼里,把數據倒來倒去,只是做了量化,不是在做投資。

“量化的人找一大堆經濟理論來證明他們的策略是有理論基礎的。姑且承認這些策略抓住了要害。但問題是,如果策略有效,會有這么有效嗎?或者有沒有別的因素,比如聯儲貨幣政策,推波助瀾極度放大?”

美國量化市場2007年前紅火,2009年后蕭條,不少從業人員試圖從量化因素內找原因,管這叫“深度挖掘”。但在陳韻看來,這兩個時期最大差別是美國實體經濟繁榮和經濟放緩。

同樣在不斷注資,2009年后的注資無法有效進入經濟實體,僅在資本市場內部徘徊。這導致優劣資產同時漲價,挫敗了大多數量化或基本面策略。

2008年,陳韻離開高盛,加入資產管理公司AllianceBernstein L.P. (AB)。

華爾街許多做量化投資的人對做基本面的人有種居高臨下的傲慢。陳韻在AB卻花了大量功夫向做基本面的分析師和基金經理請教學習。

投資銀行、人壽以及關聯的按揭行業是2007年金融危機的重災區。陳韻潛心學習這些行業的運營模式、細節,很快就深刻體會到量化的表面性。

“只看表面或許在很長的時間尺維度上可以,但是市場巨變時,時間是以天或小時算的,量化模型不觸及本質的致命弱點就暴露無遺。”

他認為要做好投資,必須掌握投資標的的本質和內在邏輯。

比如量化經理常把市場上的股票從低到高排序,做多價低的做空價高的。但他們無法辨析價值低的股票哪些要死了,哪些只是暫時有問題。另外,到底該不該買價值低的股票?

“在經濟周期內,在經濟下滑時期買低價位股票就是買秤砣,要砸腳的。等9到12個月買就是買火箭,所以很多基金經理回避這個問題是很不合適的。”

陳韻認為,如果對價優股的內在理解,哪怕不用任何量化手段,可以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首先決定宏觀狀況是否合適去買它們。如果合適,翻看報紙挑壞消息看。很快就找到今天市場上哪些板塊問題大。然后挑幾個看得順眼的買。就得了。”

到AB之后,陳韻慢慢找到了自己投資的邏輯。用他的話說,就是“開始真正做投資了”。

“金手銬”

陳韻離開高盛時,很多朋友不理解:人家進都進不去的地方,你還想走?

“高盛是個金字招牌,也是個金字籠子。”陳韻說。很多人不愿意出來找出路,到40多歲能力停滯,被銀行裁掉。

他覺得路一定要越走越寬。

今年陳韻離開AB,加入一家新公司。他帶領小組管理80億美元的資產。

在華爾街行走多年,陳韻一直在提醒自己:人無遠憂,必有近慮。

華爾街把人性濃縮到極窄和極短的維度上,“街上”的人習慣短期思考。遠的2008年金融危機就不提了,近到六個月前英國脫歐是啥狀況,已經沒人記得。這種追逐短期刺激的思維方式下,很多人跟著資本隨波逐流。

“前幾年做按揭的那塊很火,到2008年之后,這行基本不存在了。你如果沒有其它的技能和想法,之前年收入上百萬,之后15萬的工作都找不到。”

陳韻做著華爾街的工作,同時琢磨著兩份創業,在家時寫代碼、做研究。他喜歡構建新的商業模式,一刻也閑不下來。

一位認識陳韻多年、在中國做VC的好朋友評價他:很穩、很聰明,但是在美國待太久了,沒有創新。

陳韻說:我能理解她的說法,特別是相對中國目前這個熱火朝天的創業潮,美國這邊如一灘死水。

而在華爾街,中國人還得面臨許多隱性歧視。

在白人依然主導管理層的情況下,往往是哈佛和MIT的中國學生為了一個工作打得死去活來,而一個資質相對普通的白人可以輕松拿到Offer。

和大部分沉默的中國人比,陳韻喜歡表達、溝通、交朋友。哪怕是自己寫的復雜模型,也會給同事分享。

這是他給自己的保護:“如果團隊里所有人都認識了解某個人,那老板想歧視他或者開除他,就不會容易。”

陳韻對資產管理這行感情復雜。他早就知道這不是自己的“終極使命”,然而也承認工作給了他舒適的生活和更多的選擇:自己能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寫詩、寫小說、寫科幻、讀歷史,也是拜華爾街所賜。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也戴著金手銬。”

陳韻的后花園

華爾街的人從不嫌錢多,很多人做到MD,收入50到60萬美元,還是抱怨不夠花:養老婆,供房子,孩子上私立幼兒園,還要奢華度假。有人甚至因為每年分紅少拿一萬美元哭天搶地。

幾年前,陳韻手下一位年薪25萬的單身同事跑來找他,說工資不夠養家。陳韻說,說你做了很多事,報酬和勞動不匹配我可以理解,但你說不能養家,這是你自己沒花對。

這位同事后來離職了。

陳韻在普通的中國家庭長大,他常提醒自己不要忘本,知足常樂。他不喜歡跑車、鉆戒、名牌,最大的開支就是他的房子。他算過賬,每年地稅、保險、旅行、吃穿、花園,兩人每年花8萬5千美元絕對夠了。

“人生的價值不在于錢,而在于創造。設立目標,認真做事。即便活到45歲還要學新的東西才能謀生,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參考閱讀:

What happened to the Quants in 2017?

http://web.mit.edu/Alo/www/Papers/august07.pdf

The Quants Run Wall Street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quants-run-wall-street-now-1495389108

Goldman Pays the Price of Being Big

https://www.ft.com/content/d2121cb6-49cb-11dc-9ffe-0000779fd2ac

How a trading algorithm actually works ?

https://www.wsj.com/graphics/journey-inside-a-real-life-trading-algorithm/

陳韻推薦:

絲綢之路 【英】彼得·弗蘭科潘

論中國 【美】亨利?基辛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048評論 6 54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1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169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22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465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23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13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00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5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95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13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35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2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3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37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482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