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慣養成方面,我確實存在很多的誤解和不合理,導致習慣養成一次一次的失敗。我將易仁永澄老師的習慣培養的課又聽了一遍,結合自己的理解,總結如下:
1.關于堅持
聽了易仁永澄老師的課后,我才知道,原來堅持是一種僵化的活動,短期的習慣培養可以用堅持,長期的習慣培養需要安靜而持續的投入。一味的強調自己要堅持堅持再堅持,只會讓自己越來越不開心,越沒能量,沒有支撐力,導致堅持成為空口號,最終失敗。
2.習慣分類
習慣分為表層習慣和元習慣,任何一個表層習慣需要有一個元習慣來支撐,表層習慣是為了強化元習慣。元習慣無法直接培養,需要通過表層習慣來培養。比如早起是為了培養積極主動的元習慣,只有早起了,一天才會有更多的時間來規劃和實現自己的計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3.能量加持
習慣是一種刻意訓練的方式,是在有充裕精力、能量狀態下的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回顧我多次的習慣培養失敗經歷,很多是在突然的忙碌,或者精力不濟的情況下中斷了。我沒有“中斷不是失敗,放棄才是失敗”這一信念的支撐,一旦有阻礙,中斷了一兩次,我就開始心灰意冷,輕易的放棄了。實際上,這個時候,給自己一些能量的加持,提升信念,將計劃制定得靈活有彈性一點,可以輕易的跨過阻礙,繼續前行下去。能量的加持,有很多的辦法,比如,回顧一下初心,當初制定這個習慣的目的是什么,讀一下自己的誓言,給自己一定的獎懲機制,和正能量的人聊聊自己困惑,或者僅僅是放松一下。最關鍵的是,只是一時的中斷,并不算是失敗,需要對自己有信心。
4.計劃制定
習慣改變就像火箭發射,一開始的阻力會非常大,當進入軌道后,阻力就非常小。不同的習慣,以及習慣養成的各個階段,阻力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不能一刀切。需要制定一個既有一定的挑戰,又不至于怎么也達不到的標準。計劃不能僵化,要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給自己設立一定的例外次數,達到一定的階段后,獎勵自己一定次數的豁免權。制定計劃要分階段,先易后難。獎勵和懲罰并用。
5.運作模式
習慣培養前,需要先了解習慣的運作模式。習慣是在無意識情況下有一次首勝體驗,然后不斷有觸發器觸發,伴隨著行為獎勵。需求不斷的被強化,形成了渴求。渴求形成了成癮模式,于是行為被固化了下來。習慣的模型為甜面包熱湯(TMBRT)模型:觸發器Trigger、動機Motivation、行為Behavior、獎勵Reward、觸發器敏銳度Trigger Sensitivity。當一次習慣培養失敗后,要會用TMBRT模型,分析習慣養成失敗的原因,看看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6.攻克難關
習慣是一種能力。能力培養的四個階段:無意識無能力、有意識無能力、有意識有能力、無意識有能力。最難通過的階段:有意識無能力。在這個困難的階段,需要讓自己沉浸在一個積極的環境中,分析自己的情緒,尋求支撐力,預防風險,及時處理問題,讓自己持續的行動,能量跟上,有清晰明確的目標,有正確的價值導向。
7.神奇能力
最后,這三個神奇的能力,能讓自己獲得真正的自由:推遲滿足感、勇于直面現實、承擔責任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