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在基礎教學中,大量的數學知識都有其現實原型,教師如果能幫助學生認識數學與現實的聯系,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供、展示足夠的來自現實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領悟數學知識,學會遷移。
本文想通過探索有意識培養學生生活經驗的重要意義、有效方法,總結出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兒童經驗的具體方法、以此作為小學教師教學活動的指導,為今后進一步的小學數學教育,提供途徑和依據。研究這個課題有利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專業知識結構,還能充分挖掘教師在教學中的創新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提高教師理論研究與實踐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有一定價值。
一、生活經驗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
各種各樣的教育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實踐活動,注重理論與實際經驗的聯系,不但有利于學生對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改以來,“數學源于生活,讓我們的數學扎根于生活”的理念被教師逐步付諸實踐,老師們每節課也總是絞盡腦汁地利用接近教學內容的生活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努力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生活情趣。但是,教師在教學時未必能將生活情境天衣無縫地融入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更是有其個體差異性,最終產生的效果也有好有差。因此,生活經驗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影響也有兩方面:正影響和負影響。
㈠?正影響?
假如教師能能充分利用學生已獲得的知識結構和原有經驗創設獲得新知識的背景,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與生活間的內在的魅力,遵循同化和順應的原理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幫助學生擴大已有的知識結構或對經驗進行改組,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學習數學的技巧,形成獨特的數學思維方式,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1.利用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教數學
在教授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在陽光明媚的春天,小鳥在空中飛來飛去。突然間,天陰了下來,小鳥也飛走了。學生對這一變化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一個個瞪大眼睛,滿是困惑,老師立刻抓住時機拋出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呢?此時學生就會自覺地聯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回答這個問題。有的學生認為可能會下雨,有的認為可能會打雷、閃電、刮風,有人覺得可能會一直陰著天,不再發生變化,也有可能一會兒天就放晴了,甚至有人覺得還可能會下雪……老師一邊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趣的動畫演示,一邊向學生提出疑問:同學們剛才所說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其中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說下雨。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小,比如說下雪。那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呢?
用這種方式進行導入,學生得以借助生活經驗初步感覺 “可能性”的含義。因為學習“可能性”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事物的發生是不確定的,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讓學生聯系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化現象則為“可能性”的概念教學奠定了基礎。
2.利用學生可知的生活經驗教數學
在教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 “認識人民幣”第二課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媽媽給豆豆買了一個存錢罐,豆豆存了好多零錢進去,有一天豆豆想給老師買一件小禮物。就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一數有40個,豆豆覺得自己攢的錢可真多呀!可是出門帶著這么多硬幣不方便,于是他就找鄰居老奶奶來幫忙。老奶奶說這簡單,她拿走了豆豆的40個1角硬幣,給豆豆取了4張1元錢的紙幣。豆豆有點不高興,覺得自己吃虧了,嘴巴撅的可高了。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是你自己,你覺得拿40個1角硬幣換4張1元錢紙幣虧不虧?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討論之后用老師準備的教具進行實驗,學生將老師準備的40個硬幣一個一個地數,每數完10個1角就把它們放在一起,然后告訴大家10個1角就是1元,40個1角就是4元,所以40個1角和4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據學生的分析,組織其他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元和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0個1角就是1元,1元=10角。????
人民幣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這是小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教師在教學中準確地用到了這些經驗,先創設情景讓學生產生心理沖突,再通過思考、動手操作等活動將經驗內化為數學知識。學生也能感受到在我們的生活實際中有很多數學知識,從而熱愛生活,注重生活中的經驗獲得。
3.利用學生常見的生活事物教數學
在講授“統計——最喜愛吃的水果”一課時,課堂上準備太多的水果不方便,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用積木代替水果,不同顏色的積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塊積木代表一位同學最喜歡的水果,對喜歡同樣水果的學生人數的統計的過程也是搭積木的過程,在搭積木的實踐活動中滲透條形統計圖的思想。積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這樣才能看得出哪種顏色積木搭得高,也說明喜歡那種水果的人數最多。正是在利用了學生生活中常用的積木,把統計中比較深奧的數學思想簡單化、生活化了。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結合教學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呈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識。
㈡?負影響
生活經驗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可以幫助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但是由于學生面對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往往習慣于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思考,但由于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積淀、自由生成的,這些生活經驗具有個性化、隨意性、和局限性。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合理的分析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處理不好,就會給學生的數學學習造成負面干擾。
1.生活經驗復雜化,造成負面干擾
有老師在教學《搭配》這部分內容時遇到了困惑,老師提供給學生的素材是一件上衣、一條裙子和一條褲子,讓學生利用這些素材配成一套衣服,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這時,有的同學說:有2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有的說:有3中不同的搭配方法。其中的2種搭配方法老師非常清楚,即上衣配裙子,上衣配褲子,而第三種方法是什么呢?通過學生的演示,老師明白了,學生是把褲子穿在裙子里面,配上上衣,形成了第三種搭配方法。當老師問學生這樣搭配是否可以時,學生理直氣壯地回答:“為什么不可以,電視節目主持人都這么搭配,我表姐也這么搭配過。”并且,經學生這么一說,全班的80%的同學都同意了。
想一想,生活中確實可以這樣搭配,如果仔細討論起來,學生的搭配方法還可能更多更奇怪,可能把襯衣扎在腰間,把裙子當帽子的方法也有,但一直這么搭配下去,就無法引導學生探索掌握搭配問題的計算方法,不能滲透排列組合的意識。數學中一件上衣和兩件下衣的搭配方法只有2種,答案是唯一的,但在生活情境中,用生活經驗解決問題隨意性強、方法多樣、學生異想天開。這時,生活經驗中的搭配對訓練學生的有序思維和合理搭配意識造成了負面干擾。情境本身沒有錯,只是數學問題的不嚴密造成了生活經驗對數學學習的負面干擾。
吳正憲老師的《搭配》這一公開課中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吳老師分別出示了短袖、長袖、長褲短褲、裙子,讓學生思考一共可以有幾種搭配方法,雖然吳老師一開始就強調只考慮一上一下,不考慮其他的個性搭配方法,但后來仍有同學提出了把短衣穿在長衣里的搭配方法、這就是生活經驗影響學生思維的反映。
因此,數學中要將生活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使數學問題有嚴密性,不給學生留下產生歧義的空間,避免因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的不同,而影響數學的學習。
2.虛幻化生活情景造成負面干擾
為了實現數學的“生活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已經開始注重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將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結合,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但如何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成了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說為了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而不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不符合生活中的一般常識和規律,人為地編造虛假情境、這樣不僅牽強附會,還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 “小數點搬家”中創設了一個“山羊快餐店”的生活情境:山羊開了一家快餐店,顧客真不少。小數點說我去玩一玩。顧客都流失了,山羊很著急,忙給小數點打電話:小數點你快快回家吧!小數點接到電話急忙回家。它隨便找個位置就跳了上去。(4.00)當教師出示第1幅圖:“標價4.00元,沒有客人,我得搬家”時,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搬家。當出示第2幅圖:“標價0.40元,有客人了,搬家值得。”有些學生開始說:“好便宜的快餐呀,跟“咪咪蝦條”價錢差不多。”當出示第3幅圖:“標價為0.04元時,客人非常多”。學生說:“找遍全世界也找不到4分錢的快餐,要是有這么便宜的快餐我們全家天天去吃,媽媽也省得煮飯了,這么便宜的快餐老板要虧本了。”該問題情境創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在大小上的變化,但因為不符合生活實際,不僅不能幫助學生學習新知,給學生的思維找到支撐點。反而讓學生有一種受騙上當的感覺,使他們剛剛開始興奮的心情冷卻下來,對數學學習造成了負面干擾。
生活情境的創設要具有現實性,不能人為的胡編亂造脫離現實。避免虛幻化和幼稚化的傾向。現行教材中所提供的部分素材存在著簡單化、形式化的現象,不論什么知識都與實際生活情境形似神離,失去了情境的魅力。達不到為數學學習服務的宗旨。情境創設要提供與現實生活相符合的情境,使學生具備理解主題所需要的經驗,進而自然地生發學習需求。
3.非常規生活特例造成負面干擾
數學不僅是認知的工具,而且是生活的應用工具。因此,必然會涉及數學實踐文化,如現實需要、比賽規則、生活常識等。教師在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實踐文化,有效地避免生活經驗對數學學習造成的負面干擾。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平均數”時。教師創設了如下生活情境:四班5名選手立定跳遠的成績為,王飛2.1米、孟林1.8米、李磊1.6米、張成1.5米、趙強2米,如果請你派一名能夠代表本班平均水平的選手參加比賽,應該派誰去?教師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2.1+1.8+1.6+1.5+2)÷5=1.8(米),應該是孟林代表本班去參加比賽,但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派王飛參加比賽。老師問:“為什么派王飛呢?他能代表本班平均水平嗎?”學生說:“學校運動會比賽時,我班就是派實力最強的王飛參加400米賽跑,結果他得了第一名。”
很顯然,教師創設的這個情境不是常規的生活情境,也不符合本節課所講內容。參加比賽是屬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具有隨意性,派實力最強的選手參加比賽,這是實際需要,誰都想派實力最強的選手參加比賽。但本節課主要是講平均數,如果創設這個情境就不太合適。如果教師能適當將情境做出改變,改為兩個班級之間的比賽,那么要選出實力強的班級,必然要求兩個班級的各自的平均成績,這樣就能避免這種非常規的生活經驗對學生的負遷移。
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生活經驗是緊密相連的,生活經驗雖然說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能保證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但是,已有的生活經驗如果運用不當,也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障礙,形成負遷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只要把握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還要關注學生有什么樣的生活經驗,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怎樣的作用。
二、教學中利用生活經驗應注意的問題
㈠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情景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察和交流的平臺,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身邊所熟知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刻板知識,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學”。
案例1:教學“升與毫升”一課,在向學生介紹“毫升”時,教師說:“容量單位不僅有升,而且還有毫升。同學們在生活中也一定發現了很多關于升和毫升的知識,誰愿意把你的發現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在礦泉水瓶上看見了550ml的字樣,我想它的容量也就是550ml。
生2:我知道媽媽的化妝水瓶上標有215ml的字樣,它的容量就是215ml。
師:大家知道得可真多。有誰知道升與毫升是什么關系嗎?
生3:1升等于1000毫升。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3:我是試驗出來的。
師:你是通過什么實驗的呢?能演示給大家看看嗎?
生3:這是一個藥水瓶,它的容量約是1000ml;這是塑料壺,它的容量大約是1升,現在我把
師:真不錯。還有其他同學也能驗證嗎?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了很多和毫升有關的事物,教師在教學時也很好地利用了學生的生活實踐,這既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案例2:在教學三年級《連乘應用題》時,教師根據學生所在的教學樓、教室及日光燈,讓他們想一想可以提哪些數學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頓時議論開了,小手也像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從學生的提問中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自己解決提出的問題,一反以往教學課堂沉悶乏味的常態,課堂頓時被激活了。其原因就在于,問題的情境是學生們可以直接感受的內容,于是,學生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也如泉涌般冒了出來。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連乘應用題的結構和特征,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像這種貼近生活的開放性課堂能給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奇妙數學的樂趣。實踐證明,寓教學內容于學生身邊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能夠增加數學教學的現實性、針對性和趣味性,讓學生體悟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喜歡學數學的情感,激發學習興趣。
㈡教學要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習才會是有興趣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生活經驗的喚醒,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內驅力。
如《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中:
師:同學們,你們能告訴老師你們的媽媽今年多少歲嗎?你自己多少歲?誰能用一句數學語言概括出來這些信息?
生:我今年8歲,媽媽32歲,媽媽比我大24歲,她的歲數是我的4倍……
這樣將年齡問題與數的比較聯系起來,誘導學生充分挖掘生活經驗,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學“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 時,教師給學生出了“150-97=?”這樣一道題目讓他們思考,但學生很難理解為什么要用150減去100再加上3。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將題目內容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想象假如在生活中遇到這種問題該怎樣解決:媽媽帶著150元錢(面額分別為50和100)去商店衣服,衣服價值97元錢,那么買完衣服媽媽還剩多少錢?我們都知道在付款時媽媽應該給營業員一張100元的鈔票(應用150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應找給媽媽3元錢(再加上3元),因此在計算媽媽剩多少錢時,多減去的3還應加上,所以媽媽還剩53元。這樣的設計,將抽象的數學計算題目鑲嵌在了真實的生活經驗之中,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形成一種清晰的解題思路,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種促進。
小學生往往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對生活經驗也有一定的體驗,但是卻不會想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我們在教學時應該緊緊抓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注重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從具體的生活情境出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引發小學生的數學思考,這是一種內在的隱性的活動,這樣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有利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使他們意識到在生活中有很多數學現象,學生就能更注重自己的生活經驗。
㈢教學要提高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 生活經驗是每個學生都具有的,但小學生很難從這些生活經驗中發現數學的規律。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將生活經驗進行提升,找到頭腦中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的聯系。
在《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一課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常玩的“俄羅斯方塊”,提出問題:今天我們就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一下,這些圖形的面積大小有什么關系?從喜歡的游戲上升到數學問題,一下子激起學生的研究興趣,這樣有趣的生活情景的創設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
小學數學分數乘分數這部分內容對學生而言比較難理解,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乘法巧妙地采用了折紙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計算題目的呈現首先由簡單的分數“1/2×1/2=?”進行引入,在這個計算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先折出一張紙的1/2,涂為紅色,接著將對折的紙再對折,打開,用黑色將紅色部分再涂出1/2,觀察涂黑色部分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在折紙過程中,學生能深刻體會1/2×1/2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或者說是1/2的一半是多少),這恰好是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再逐步過渡到分子分母較大的分數乘法就比較容易了。折紙活動不僅解決了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而且在折紙活動中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學生心靈手巧。所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為后續的學習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支持,這就將生活經驗提升到了數學思維的層面。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之前培養學生的生活經驗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所能接受到的都是易于模仿,易于操作的簡單經驗。如果教師能充分意識到學生的這一特點,對學生的生活施加一定的影響,在學生學習數學之前幫助學生形成益于數學學習的各種經驗,這樣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就會倍感輕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㈠?游戲經驗
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說:兒童視游戲為生活!學生不是天生就喜歡學習數學,但對于游戲的興趣卻是與生俱來的。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順序應該是把對游戲的興趣逐漸轉移為對數學的興趣,游戲可以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樂趣,在訓練學生思維的同時,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數學知識。馬丁加德納也曾經發表過這樣的言論:“喚醒學生的最好辦法是向他們提供有吸引力的數學游戲、智力題、魔術、笑話、悖論、打油詩或那些呆板的教師認為無意義的而避開的其他東西。” 學生的游戲經驗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價值是從古至今的有關數學的教育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了的。
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采用簡單易學的游戲,這樣比較形象和直觀。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剛步入小學,其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但缺乏分析能力。簡單靈活的游戲形式可以迅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掌握數學知識。另外,教師可以對學生經常玩的游戲進行改造,比如說小學生玩的跳繩、踢毽子等游戲一般都是一個一個來進行計數。那么老師可以在教學“整十的加減法”前幾個星期,對學生提出新的要求,就拿跳繩來說,可以讓學生一邊跳繩一邊數整十數,看看誰能數數、跳繩皆不出錯,如果任意一項出現錯誤則立即停止。這既給學生的游戲加入了新元素,又激發了學生玩游戲的興趣,幫助學生無意中掌握了知識,還為教師的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
對于高年級學生可以選擇思維性強的游戲:因為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已經初步形成,并且具備了簡單的思維能力,對游戲的選擇也逐步從娛樂性的轉變為思維性的,但是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學生所掌握的游戲的玩法并不一定很多。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一些有助于自己教學的益智游戲教給大家,這樣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進師生感情,還減輕自己的教學任務。何樂而不為呢?另外孩子都有爭強好勝的性格,可以采用闖關比賽的形式進行游戲教學。
玩具如果能恰當使用也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像學生特別喜歡的漢諾塔、九連環,五子棋,24點游戲等等都很受學生的歡迎,所有的這些游戲和玩具,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課本以外的數學知識,能得到數學的熏陶,理解數學之美,更能感受數學的樂趣。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研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這樣學生才能主動的學習數學,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專注、細心、有耐心等心理品質。這種主動學習和自學才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因此,教師可以選擇有益于學生智力開發的游戲教給學生,在培養學生游戲興趣的同時,將數學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學生的腦海中。讓益智游戲走在數學教學的前面,既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又讓學生在課堂上迅速內化知識,掌握知識,從而舉一反三,將知識的遷移運用的熟稔無比。
㈡?實踐經驗
實際生活中掌握的經驗雖不一定即時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直接效果,卻會在學生日后的學習中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是生活經驗。因此,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產生影響,指導學生形成和數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有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研究的機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比如說孩子都喜歡玩的沙包,有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便在家人的指導下親手做沙包。從而知道了沙包需要六塊布組成,最多只能四塊布順次連縫,其它兩塊布只能和四塊布組成的長方形的兩條長邊上的任意一塊相連,通過這樣一個動手的活動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立方體的知識,知道了正方體展開的形狀,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我們要充分發揮實踐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動手,主動獲取生活經驗。在作業的設計上,要注重開放性的設計,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需要學生親自完成的手工作業,可以是簡單地做一個風車、疊一只紙鶴、做一個信封等等學生喜歡的小創意,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可能會掌握對稱,多邊形和角等知識,那么,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就會從生活中找到原型。這樣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作業形式,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提升了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加工能力,進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并由此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大量紙質作業對學生的不良影響。
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參與生活實踐,培養學生觀察生活中和數學有關的生活情境,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方式不恰當。在生活中對孩子沒有耐心,這樣就無法指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樂趣。教師要聯合家長充分激活學生的體驗欲望,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機會。
㈢?操作經驗
傳統的數學教學,偏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心理變化和經歷。新的課程理念,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重視學生實際操作的情感體驗。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直接經驗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學生的操作活動,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基本活動經驗。
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為建構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引導學生經歷了四個過程:一是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比劃,接著借助于碟片的厚度來感知1毫米的長度,然后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初步形成空間觀念。二是再用手比劃,用碟片去驗證,通過調整,在學生的頭腦里構建1毫米的空間觀念。三是通過剪1毫米寬的紙片,來檢測已掌握的空間觀念,并連續剪6 片,選最滿意的一片給同桌測量。四是目測1 分、1 角、1 元的硬幣,看哪個的厚度最接近1 毫米。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學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逐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但是課堂上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境:老師還在上面講,學生就已經按捺不住興奮,在下面偷偷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進行動手操作,這樣根本沒聽清楚教師的操作要求,效果可想而知,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課前對操作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預測不夠。因此,教師在操作活動前要精心策劃,提前預設學生操作的環節,比如說怎樣組織操作?第一步怎么做,接著干什么?怎樣讓低年級學生操作前明確要求等?如果這些問題教師事先考慮到,在組織操作時就會有的放矢,游刃有余,避免可能出現的不良狀況。學生明確了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就可以帶著問題去操作,在操作時也能夠邊操作邊思考,這樣的操作會更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從而讓操作正確有效地走在數學教學之前,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總之,幫助學生將基本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融合起來,一方面需要教師對每一次備課,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次作業設計認真研究,細心琢磨。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活動經驗均衡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師形成主動建構學生經驗的意識,在課堂上合理創設接近生活實際的情境,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有利于教學的操作活動,在操作活動中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最終實現數學與生活的互化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