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越來越發達,我們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可是我們卻為什么越來越不快樂?為什么在年輕人中越來越流行的三個字是:好無聊!為什么我們越來越浮躁?我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財富?健康?權利?這些在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人類真正的追求可概括為5個字:愛、喜悅和和平”。有一個東西,在我們里面一直沒變,盡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一直在改變,但我們仍有一個內在的真我。真我的表現即為:愛、喜悅和和平。
我們為什么會無法感知真我呢?因為真我被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同/角色扮演層層包裹著。
如何突破重重障礙,尋找真我?
1.把潛意識的部分盡量帶到意識層面
潛意識非常強大,控制著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系和做決定的過程。
我們要先去潛意識里面探尋那個被制定好的自動化程序(即人生模式=性格傾向X外在環境X各種教育X生活事件X前世業力)是什么。
潛意識與我們溝通的方式主要有:夢、一再出現的生活模式、生活中每天出現的負面情緒、說漏嘴、上癮癥等。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
2.突破身體的障礙
因為細胞記憶,生產的過程導致潛意識的認為人與身體是分離的。為了尋找自我感,就發展出了小我。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尋找真我的必經之路,所以要與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的信息,跟身體聯結。與身體對話聯結的方式有:靜坐冥想、瑜伽、腹式呼吸、時刻留意自己的身體,要養成“怎么吃”的好習慣。
3.突破情緒的障礙
情緒模式:如果不斷重復做某個事情,例如生氣,某些神經細胞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聯系,下丘腦會馬上生成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勝肽”,隨著血液跑到每一個細胞。
如何突破:(1)不要批判、不要抗拒,去接納這種情緒。讓這種能量自然的流露出來,不要壓抑,放下對它的需要-(2)臣服,即接受事實(3)然后接下來做出選擇(不帶負面情緒去做)
負面情緒無法驅散,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即做讓自己喜悅的事情。
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大人不是想要立刻幫他消除(買糖給你吃哦,別哭了);就是否定他的情緒(這有什么好哭的);要不然就是打壓。在情緒上,要給孩子無限的支持和認同,去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去阻止或者否定,但行為規則還是要遵守。
情緒也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無限的愛和支持,讓他們學會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如果用轉移的方法教孩子避開負面情緒的話,孩子長大后就學會用替代品來逃避情緒,例如抽煙、喝酒等。
4.突破思想的障礙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出來的結果。
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A(事件)-》 B(信念、想法) --》C(結果)。對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要跳出自己的思維定式,學會質疑自己的思想、檢視自己的思想、挑戰自己的信念。
如何突破:(1)下定決心,不再被自己的思想干擾;(2)花很多時間去培養覺察和定靜的功夫。靜坐冥想。
5.身份認同的覺察
我們每個人都會為自己或者比人貼標簽,比如有房有車一族、事業有成等。而這些,有可能老天爺某一天都會突然收回去,而不屬于你。
所以,突破身份認同障礙的第一步:覺察,了解到你認同的那些東西,其實不是你;然后慢慢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