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朋友”這個話題很久了,前兩天看到微博博主TheCommonReader發了一段話,直擊內心。
她說“朋友彼此也是要互相傾慕的,才能熱烈而長久,不管是同性之間還是異性之間。那些因為其他機緣暫時走到一起的伙伴,如果沒有互相傾慕這層底色,很快就煙消云散。總得有一些時刻,你要懷著溫柔地心情想起你的友人,泛起一些向往與愛意,覺得對方是發光的,自己是幸運的。
人與人的近距離相處中有太多陷阱,沒有這些時刻打底,那些看不慣、那些小齟齬、那些人與人之間因邊界消融激起的不適感,很容易就將彼此淹沒了。人生誰缺朋友呢,就像怡微寫的,背靠背走,很快就是海闊天空。
但扎扎實實憧憬過的朋友,總歸還是心懷不忍,顧盼關情。就像朱天心在《三十三年夢》里,寫仙枝就毫不留情面,寫到詹仁雄和焦雄屏,雖然也是路不同的舊友了,但隔了二十年的人生路回望,都依然落筆有溫度,她寫,我真感激,我見過他們最好的時候,我見過最好的他們。
相交一場,能留下的也無非是記憶里這么幾處熠熠生輝的星光。”
今年生日,曾經最要好的朋友(初中同學)意料之中忘記了,她們第二天都發了紅包給我,叫我不要因為她們忘記了而生氣。其實我沒有生氣,只是失望透頂。記憶里那些星光已經漸漸黯淡,我們的話題不可能永遠局限在以前的讀書趣事上,于是我漸漸地不知道怎么開口去聯絡舊人。
安妮曾經說過,朋友最好是錦上添花。在你的自身狀態豐富、有趣、充足、強壯的時候,給予與分享你獨有的光和熱。這樣,有人會享受和喜愛停留在你的旁邊,因為他們得到這種能量。朋友不是工具,也無須寄托靈魂(靈魂由我們自己保管),更不能要求雪中送炭(這從來不是理所當然)。這些是對他人的慈悲。對待愛人,同上的原則。
有些朋友會讓你變得更好。
因為覺得自己的少年時期太無趣太負能量(似乎現在努力想成為但是還沒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于是現在想主動靠近 和散發光和熱的朋友在一起,體驗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最近比較常能約出來一起吃飯的是15年回來廣州后第一份工作認識的人,從同事變成了好朋友。她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喜歡的特質,大家一起也相處得愉快開心,我覺得很難得。我太喜歡這樣的關系了,感覺自己都變得美好起來了。
有些朋友當初分別的時候我以為我們不會再見,卻是前緣未斷再見甚歡。
年初朋友RL來店里找我,做了咖啡給她喝,一起在店里吃了晚飯,我感覺我們并不像只一起相處過幾天,分別了兩年才見面的朋友。到現在,我還清晰得記得當時咖啡培訓結束,趕到蘇州汽車站的時候已經錯過末班車,然后她陪我在蘇州多逗留了一晚,我們一起走很遠的路去了山塘街。還有咖啡考核結束,我為了慶祝通過了考核,給西塘店里的小伙伴都買了平江路很出名的酸奶店的酸奶,然后她給我們買了“啞巴生煎”。
這兩年在朋友圈看她記錄分享了很多去青島的書店,電影院,展覽之類的地方,我常常覺得她在詩意地生活著。
老實說,我很佩服她一個人在外面,或許我們都是對生活對外面的世界有很大的野心的人,路過一站又一站的風景,并沒有覺得那是“顛沛流離的生活”。
不需要常常見面,偶爾一起分享或推薦一些“文藝小眾”的電影 書籍 分享會,給彼此能量,是我喜歡的朋友。
有些朋友是可以一起分享業余愛好的。
泡泡是我在福州工作時的小伙伴兼室友,我入手賬坑得歸功于她。從15年到現在,最近大半年才算是真正得有花心思在手賬上,也能說自己的手賬排版不是慘不忍睹一塌糊涂那種畫風了。我們都是會因為一間喜歡的書店/咖啡館,喜歡的作家的簽售會/見面會,有趣的展覽這種事情而一個人奔赴一座城的人,有時候甚至是之前根本沒有去過那座城市,但是往往因為我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結交到新朋友。
因為常常接觸新的東西,所以會有新的話題,互相鼓勵贊美,也挺不錯的,相較之下,我不需要一直都否定我的朋友。
而有些朋友,漸行漸遠漸無書。
沒有誰會一直陪伴著誰,也沒有人沒有了誰就活不下去。
但愿我們珍惜的好朋友,都能一起進步,一起向前,再陪伴彼此多幾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