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想
知道賴佩霞,是因為前段時間在朋友圈流傳甚廣的一段視頻,她在《我是演說家》里的一段演講《幸福為什么那么難》,讓無數人動容,默然。為什么流傳甚廣,我想是因為很多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身為父母的人,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
為什么會這樣?
為什么我們傾向于用這些粗暴的、讓孩子感到痛苦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為什么我們認為指責、挖苦、打罵、體罰也是愛孩子的一種方式?
因為,我們雖然知道打罵孩子不好,但潛意識里會有這樣一種想法:
為了讓孩子做得更好,我們先要讓他感覺很糟糕,用一些激烈的方法讓他感到難受、內疚,甚至痛苦和恐懼,這樣,當他再遇到類似問題時,他會想起這些糟糕的感覺,為了避免這些糟糕的感覺,他會選擇不去重復之前的行為。
孩子的問題越嚴重,就必須讓孩子的感覺更糟糕,孩子才會記得更牢。這樣,父母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們會想,雖然方式簡單粗暴了一些,但我這也是為孩子好,為了幫助他改掉壞毛病。孩子雖然現在可能不接受,等他長大了就會理解我的一片良苦用心。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多少個家庭里,父母一邊打罵著孩子,一邊理直氣壯地說著:我這是為你好,我愛你才這樣,要是別人家的孩子,我才懶得管呢!
父母們有沒有想過,運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會怎樣應對呢?
不同性格的孩子,應對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至少會有三種常見的方式:
性格比較溫順的孩子,為了不再受責罵,會采用消極抵抗的方式,壓抑住自己的欲望,類似的事情不會再做。壓抑得多了,長大后往往會變成一個沒有主見、猶豫不決、缺少自信的大人。
內心比較強大的孩子,會選擇你打罵你的,我做我的,大不了再挨頓臭揍。這種對抗和叛逆積累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力量,往往會集中爆發出來,直接和父母對著干,導致更大的沖突。
還有的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會采用隱瞞和欺騙的方法偷著干,只要不被發現就好。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學會了用隱瞞和欺騙的方式去解決他不愿意面對的事情。
無論是哪一種應對方式,都不是父母們愿意看到的。
從長遠一點看,打罵孩子其實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教育方式。
打罵孩子,在內疚和恐懼的驅使下,孩子也許會有短暫的改變,這讓父母看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會認為這種方法很有效,潛意識里就會對這種方法形成依賴:好好說話你不聽,打一頓罵一頓就管用,以后就直接用這招了。
如果打罵成了家常便飯,孩子慢慢就變得“皮”了:以前罵一頓就管用,現在得動手打;動手打也不太管用了,必須得狠狠地打了。而且,孩子受到懲罰后“變好”的狀態會越來越短,甚至會反彈得越來越嚴重,漸漸地就會陷入“打了收效甚微,不打無計可施”的惡性循環。
把目光放得再長遠一些,打罵不再只是管不管用的問題,它會影響孩子的認知模式,由此影響他的一生。
正如賴佩霞在視頻中說的,一邊打罵,一邊說愛,會讓孩子以為愛就是要這樣表達,我愛你,我才責罵你,我愛你,我才打你。
孩子復制了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會以同樣的方式回饋自己的父母,也會這么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他沒有從父母那里學會用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他只會這一種,無可選擇。在對待自己的父母、孩子、愛人時,他只會用這種方式來處理與他們之間的問題。
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很多,和外人相處還好,越是面對親近的人,越是變得嚴厲苛刻,簡單粗暴,動不動就發脾氣,因為他在潛意識里認為,親人之間的相處,就應該是這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你是我的親人,我愛你,我才這樣,換作外人,我才懶得這么大動肝火呢。
最終,父母給出去的,孩子會還回來。
不要以為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你很快就會看到孩子的反饋。
說一個我自己的經歷吧。
前不久帶橙子旅游,景區里要乘坐觀光車游覽景點,說好每個景點???5分鐘,要大家遵守時間安排。
在第一個景點??繒r,我們幾個人翻過了小山坡,那里人很少,我們玩得很開心。大隊人馬沒有翻過山坡,只是就近轉了轉,很快就回到觀光車了。司機一看人都回來了,就要開車,這時離約定的時間還有五分鐘。
而山坡另一邊的我們看著時間差不多了,正在一路小跑往回趕,橙子特別著急,跑在前面。跑到小山頂上,看到觀光車已經開動了。他站在山頂上很生氣地說:讓你們快點不聽話,看了吧,車開了!
那一刻,我心里一驚。橙子是個性格很溫和的孩子,長這么大,我幾乎沒見他發過脾氣。而此刻他生氣的樣子,他的聲調語氣,是那么熟悉,跟我沖他發脾氣時一模一樣。
觀光車那時剛剛啟動,車上的人看到了山頂上的橙子,趕緊讓司機停了下來。我坐在車上,氣喘吁吁,心里想的不是還好有驚無險,而是一再浮現橙子發脾氣時的樣子。
我自認為不是個壞脾氣的媽媽,對自己的情緒經常保持覺知,不會動不動沖孩子發火,但橙子還是從我這里學會了我生氣時對待他的方式。我后來沒和橙子提過這件事,我知道這不是他的事,是我的事,是給我的一個提醒。我給出去什么,孩子又給回了我。
還好,這個問題只是初現端倪,我明白得不算太晚。
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