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 / 櫻子
? ? ? ? 自小生于秦地,長于秦地,對于秦人秦韻秦之聲,那自然是再熟悉不過的。秦腔——這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古老劇種,也從此就在我的心中扎根發芽。
? ? ? ? 對于秦腔的認知,應該是在我四五歲時候就開始了。七十年代中期,對于地處西京城之南,浐河之濱的北方農村,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極度貧乏,每年春節的排戲,看戲就成了人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那時剛一入冬,村子里的年長老者,就開始在村子中央那座古老的戲樓里開始排戲了,被看重并參與排戲的人,在當時是一件十分光彩特別值得驕傲的事,因為它意味著排戲的人在整個冬天,就不用再整日沒黑沒明的下地干農活了。但是如果被看中了,你沒有唱戲的天賦,又被清退回去,那卻是一件丟臉的事。我記得鄰居的一位姐姐,被退回去后,在家里是哭了好幾天的。她的母親為此是三番五次的去求情,但還是沒辦法,因為她的嗓音是生旦凈末丑一樣也唱不了的。不過在她母親的一再央求下,她最后被安排跑龍套,在秦腔傳統劇目《斬秦英》里當了一名站在西宮娘娘后面打鑾駕的宮女,就那樣在當時也是被好多女孩子所羨慕的。
? ? ? ? 那時候不像現在,農村的學校是在下午三點就放午學了,吃過午飯父母親去上工,寫完作業的二姐就會帶我去看排戲。從那時起,小小年紀的我,就開始對秦腔著了迷。因為不是專業劇團,再加上當時村子里的人員和經費都比較緊張,所以秦腔的大劇目,整本戲是沒辦法排練的,只能排練一些經典的折子戲,如《游西湖》、《鍘美案》、《五典坡》、《三擊掌》、《花亭相會》、 .....
? ? ? ? 那時候的農村,天好像黑的特別早,而且那時候的冬天,好像也比現在要冷很多。到達戲樓后,二姐是會和年齡相仿的女孩,或是在玩一種跳房子的游戲,或是在一起跳沙包,跳繩,踢毽子。唯有我是被那鏗鏘有力的鑼鼓所震撼,被戲臺上那一個個生旦凈末丑的唱、念、做、打所深深吸引。從此,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敢愛敢恨的李慧娘,苦守寒窯十八載的王寶釧,對感情執著忠貞的張梅英.......秦腔劇目里的人物形象,一個個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秦腔劇目里的經典臺詞,也一句句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直到被姐姐拽著,拖著被凍得麻木的雙腿,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的離去。
? ? ? ? 新年的鐘聲剛一敲過,從大年初一開始,辛勞了一年的父老鄉親,終于可以放下手中的農活,換上干凈的衣裳,男人們叼起了旱煙袋,女人們放下了圍裙,年輕的小伙子姑娘們,兩人一幫三人一伙,有說有笑地走在通往古戲樓的鄉村小路上。最高興的要數我們小孩子了,你追我趕地在人流中穿梭。戲樓下早已經是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來晚的人們,有的站在凳子上,有的站在戲樓附近村民的土圍墻上,更有年輕的小伙子,直接爬上就近的樹衩上,大家都伸長了脖子,朝戲樓上觀望。
? ? ? ? 還有聞訊趕來的小商小販,賣瓜子花生的,賣棉花糖的,吹糖人的,賣叮當的,賣油糕粽子的.....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 ? ? ? “哎嗨.....”隨著一聲渾厚響亮的慢板開場白,錯落有致,鏗鏘有力的鑼鼓聲驟然響起,整個戲樓下頓時一片寂靜,古老的秦音秦韻又一次彌漫在鄉村的上空。或豪邁奔放,或凄涼哀婉,或如瀑布飛濺,鏗鏘有力,或如行云流水,溫婉纏綿,或喜或憂,或怒或愁......臺下臺上,戲里戲外,人們都沉浸在古老的劇情和節日的氣氛當中。這樣的盛況一直持續到小年——正月十五。
? ? ? ? 如今幾十年已經過去了,我早已從一個農村的黃毛丫頭,到讀完書后離開了老家 ,直至現在的早已為人妻為人母,而老家的那座戲樓也早已不復存在了。但是小時候趴在父親肩頭,在寒冷的冬夜,觀看秦腔的盛況,以如那古老的秦音,早已烙在了我的心里,此生此世永遠也不會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