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親密關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際關系。
? ?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關系模式,這個關系模式決定了我們與其他人、與社會、與世界,乃至與自己的相處方式。
? 1.自己
? ? “自己”是我們運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吧!“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照顧好自己。”“相信自己。”“我自己來。”
? ? ? 關于“自己”,百度詞語釋義1.自身;本身 2.屬于某人自身的或某物本身的。 心理學是這樣解釋的: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這樣的一種解釋是不是能讓我們更容易入手了解生命的終極三問之一“我是誰。”
? ? ? 2.性格與人格
? 人格是平時我們很關注的一個問題,經常講到某某人具有偉大的人格,而害怕別人說自己人格有問題。那么人格究竟是什么?
? ? ? 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即心理學所說的人格,所謂人格,是一個人的內在關系模式,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系模式,它在6歲時定型。
? ? 性格決定命運
? ? 從內在關系的角度看人格”;通俗一點講,就是“從關系的角度看性格”;如果加點噱頭,那就是“性格如何決定命運”。
? ? 童年時與重要親人的關系決定了我們的性格,所謂性格主要就是“內在的親人”與“內在的自己”的內在關系模式;我們后來的一生就是不斷將這個內在關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際關系上的過程,于是我們會把所有重要的外部人際關系都變成童年時的關系模式。
? ? 于是,人生就像是一個輪回,我們不斷重復一些幸福或苦難,這些幸福或苦難主要是通過人際關系實現的,這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
? ? 3.愛
? 愛是什么?按照羅杰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內心和諧,才有愛的能力。
? ? 4.存在感
? ? 存在感這個詞已廣為人知,我們經常說“有存在感或沒存在感”或“刷存在感”。
? “什么是存在?作為一個人,體驗和感覺就證明著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存在。 所以,一個感覺豐沛的人,一個體驗豐沛的人,是存在過的。
? ? 要有豐沛的感覺和體驗,就要勇于投入生活的洪流,就要自己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這樣,你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 相反,假若你一直是被人作選擇,你就沒有存在過。”
? ? 存在與不存在,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哲學命題,而是實實在在影響我們生活的人生命題。但很多時候,因為選擇了還要負責,這很沉重,所以我們主動不想存在。要有存在感,就要主動選擇并負責。
? ? 存在主義哲學也將“選擇”視為最主要的命題。
? ? 沒有風格的著裝會讓人毫無存在感。
? 5.關系
? ? “什么是關系?”
? ? 答案很簡單,關系就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互動。
? ? 關系勝于一切? ?
? ? 關系并非兩個人的事情,其實是兩個內在關系模式的互動。
? 我們無時無刻不活在關系中,我們都渴望得到關系對方的認可,渴望能與對方分享彼此。如果沒有這一點,我們就會感覺,生如同死。
? ? 關系最容易傷人
? ? 我們最重要的生命訴求是成為自己,而最容易對這一根本性的生命訴求造成阻礙的,就是關系,尤其是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系。
? ? 在內心中建立起一個好的內在關系模式來,父母與孩子形成良好關系的四個必備條件:
? ? 第一,要有愛;
? ? 第二,要有自由;
? ? 第三,關系要平衡;
? ? 第四,關系要穩定。
6.自愛
? 所謂的自愛,如果從內在關系模式去看,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
7.自信
? ? 自信,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贊賞“內在的小孩”。
8.自立
? ? 自立,就是“內在的父母”尊重“內在的小孩”的獨立空間。
9.自虐
? ? 所謂的自虐,其實常是“內在的小孩”攻擊“內在的父母”,或“內在的父母”懲罰“內在的小孩”。
10.真誠
羅杰斯說,真誠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所說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這叫不欺人,一層是所想的和所體驗的是一致的,這叫不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