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又到了各種冷飲們登場的季節,仔細思索一下,我們鐘愛的各式飲料居然都能被兩種主角概括——酒精和咖啡因。今天枇杷就來推薦一本跟飲品有關的書,講述這兩位主角引領下的六種曾經或正在獨領風騷的飲品,當然不是冷飲菜譜啦(想看這部分同名微博有好多圖呀),人家說的可是嚴肅的歷史啊喂!
我們喝的每一種東西,都有它自己的氣質。紅酒高高在上,啤酒平易近人,烈酒不務正業,還有咖啡因界的各路大佬,茶是香爐旁邊的出世清談,咖啡是會議桌上的匆匆忙忙,可樂呢,是那個所有人的最低共同點,不喜歡他的人說它讓人發胖,喜歡它的說它實現了世界大同,因為無論是睡白宮的還是睡地鐵的人都在喝這種黑甜水。每一種飲品身上獨特的文化象征,其實都是由它的歷史塑造的,而它們又反過來切切實實地推動過人類歷史的進程,深遠地留在了我們的生活基因里。
第一次聽到這段介紹的時候我就對這本《六個瓶子里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熟悉的歷史總是充滿了各種政治軍事斗爭,走上歷史舞臺的永遠是皇帝、將軍、政客,但涉及到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音樂、繪畫、舞蹈、詩歌總是只能在龐雜的歷史課本里占據小小的一個章節,“飲品”這種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東西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壓根就沒有在歷史課本里出現過。這本書正是以飲品這樣一種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的歷史,而且你會發現飲品在歷史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遠遠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不痛不癢,而是和很多我們熟悉的“大事”一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推送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啤酒的誕生源自谷物的發現,作為谷物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液體面包,促進了人類飲食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轉變,狩獵和采集變成了谷物種植,遷徙的人類開始了定居的生活;葡萄酒作為文明的象征促進了古希臘羅馬的文明進程,詩歌、政治、哲學隨之誕生;烈酒是大航海時代殖民統治的產物,并在美國獨立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咖啡館的出現促進了英國工業文明的建立和法國的啟蒙運動及其大革命;對茶的需求使得英國入侵中國并進一步占領印度,最終建立日不落帝國;可口可樂的興起促進了美國商業文明的擴張,成為全球一體化的標志。當然,這里所說的促進都只是一定程度上,雖然這些飲品在歷史進程中的推進作用并非完全決定性的,但我們依然會驚奇的發現飲品與人類的聯系比我們想象的要緊密的多。
仔細思索,在這六個瓶子所描述的人類文明進程中,包含了人類社會主流很多層面上的轉變,除了前面提到的從狩獵到農耕到工業生產之外,社會先鋒階級重心的改變也是有趣的話題。喝啤酒的是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農民,他們是人類脫離野蠻時代的先行者;喝葡萄酒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的精英政客,他們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和民主體制;喝烈酒的是殖民時代的海員,他們用野蠻的擴張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喝咖啡的是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他們為人類歷史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喝茶的是工業革命后流水線上的工人,他們把人類生產方式的轉變落向了實處;可樂的生產者——商人階層又成為這個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先驅。
同時這六個瓶子也分別對應了世界文明的中心和大國的興衰史,從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啤酒),到公元前千年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葡萄酒),到殖民擴張時期的西班牙葡萄牙(烈酒),資本主義革命浪潮中的英法(咖啡),工業革命后的全球霸主英國(茶),全球一體化時代的超級大國美國(可樂)。當然古代中國作為另一種文化下的世界中心,并沒有成為作者考量的對象,但是書中并非沒有提到中國,在《茶與日不落帝國》一章中提到我們熟悉的鴉片戰爭的起因之一,英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其中一大商品就是茶,而另一大主要商品瓷器在英國則是以茶具的角色扮演著茶的副產品,英國人對茶的巨大需求成為了鴉片輸出和后來鴉片戰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
提到中國,我想中華文化下的米酒、黃酒、白酒,古老的茶到新潮的咖啡可樂,同樣也可以創作一部《N個瓶子里的中華史》之類的圖書,應該也別有趣味。
另外本書中還有很多很多值得玩味的小故事,例如在《殖民時期的烈酒》一章中講述了美國建國之初的威士忌暴亂,政府為增加收入對威士忌商人征稅引起了商人大規模的抗議,為鎮壓他們政府派出了軍隊,結果軍隊在行軍途中需要大量的威士忌并用現金向商人購買,而需求的增加正好導致了商人有更多的錢來交稅從而抗議得以平息。
這個故事不僅可以作為經濟學史上的典型案例,甚至寫成小說拍成電影都極為有趣,而最后一章關于可口可樂伴隨美國崛起統治世界的例子恰恰是這個有趣故事的佐證,在現代經濟的邏輯中,貿易的繁榮,需求的擴大帶來的雙贏局面遠比戰爭式的你爭我搶來的合算。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是,它不只是單純地講述了六種飲料它各自的歷史,而是把整個人類歷史通過飲料的方式娓娓展開,其中不僅運用大量的歷史事實描述了不同時期的人們從飲食、醫療、文化等不同角度如何看待各種飲料,還詳細解釋了各種飲料是如果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讓你震驚三觀的同時也會用詳實的歷史資料和嚴謹的語言讓你不至于陷入極端思維的誤區。除此之外本書神奇的作者湯姆·斯丹迪奇也極其擅長從生活中的一個很小的側面來全面描摹整個人類歷史,他的另一本書《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大的缺憾是,這本書貌似在2006年一次印刷時候就沒有再版,現在基本已經找不到正版了,想看的朋友要么找下附近圖書館是不是有,不然就只能跟我一樣在淘寶買影印本咯(我真的是個極其抵制盜版的人啊,如果再版一定會重新購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