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我們中歐的同學討論到深夜,饑腸轆轆,就點了點外賣吃。吃完外賣,突然發(fā)現我們身上都沒有帶紙巾,于是,有個哥們跑到衛(wèi)生間,拿了一卷如廁使用的衛(wèi)生紙。
他把卷紙扔在桌子上的那一剎那,大家都愣住了。
大家都感覺怪怪的,好像總是哪里不對勁。
聰明如我的你,肯定已經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產品和場景發(fā)生了錯配,本來是拿來擦屁屁的紙,你現在拿來讓我擦嘴,我總是抗拒的。
這就說到了我這一年在思考商業(yè)營銷和產品時的一個特別重大的思想轉折——做營銷,做產品,一定要考慮場景。
通過場景來思考產品設計思路的最典型案例應該算是麥當勞的奶昔設計了。我來給大家說一說這個故事。
當年麥當勞看到美國的奶昔市場很大,利潤也很不錯,就想進軍奶昔市場。那要做什么樣的奶昔呢?一般來講,無非是口味不同,多點巧克力,少點奶油這樣的設計。可是,這次麥當勞想做的不一樣,于是,他們就派出了一只用戶調查小組,跑到別的奶昔店去觀察消費者的行為。
經過幾天的觀察,他們就發(fā)現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里賣出的奶昔中,絕大部分都是在早上賣出去的,并且,這些買了奶昔的人并不在店里吃完,而是拿到車上吃。
這些調研人員就很好奇,為什么這些人的消費習慣是這樣的,于是,他們就拉住幾個消費者進行深度調查,結果居然是這樣的:
首先,這些人因為一大早就要開車趕路去上班,基本沒時間吃飯,所以他們吃奶昔,其實就是把奶昔當早飯的。
第二,這些人因為開車時間太長了,一路上非常無聊,所以他們需要吃一點東西來消除一路上的無趣,有的人是抽煙,有的人是吃口香糖,有的人就是吃奶昔。
了解了開長途車的使用場景以后,麥當勞馬上就想出來了一套全新的奶昔開發(fā)思路,具體是這樣的:
首先,他們做的奶昔是超大杯,這樣可以讓用戶有足夠的奶昔可以喝。
第二,他們給奶昔配的吸管,是很細的吸管,目的也是保證用戶在一路上都有奶昔喝。
第三,他們在奶昔中加入了一些果肉。這個動作的目的是,用戶在吸奶昔的時候,時不時的會吸到果肉,這就會給無聊的旅途帶來一絲驚喜。請注意,這里的果肉放多少,是很講究的,如果太少,那就幾乎沒有什么驚喜,效果太差,如果果肉太多,那就一直能吸到果肉,驚喜太多,也就不是驚喜了,效果同樣不好。
你看,這個例子就深刻的表明了,很多時候,我們使用什么新中產,35歲左右的金領這樣的詞語來界定產品用戶,幾乎是毫無意義的,而真正深入到用戶的具體使用場景中來看,我們才能得到關鍵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