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活著應是自然的、自由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本應活得自然、活得自由。我們的本性能在飛翔的鳥兒、暢游的魚兒、蔥郁的樹木、溫腥的土地身上找到。我們同萬事萬物一樣,都是自由的個體,同時又息息相關。這才是真實。
你是否問過自己:真正的活著是個什么模樣?那是一幅什么樣的圖景?花15分鐘在腦中想象一下,或用筆寫下來。然后,再花5分鐘對比自己的現狀,檢查是否有出入。
如果你的答案與想象中的一致,那么恭喜你,我為你高興,這篇文章不是為你準備的。如果不是,那證明你尚未真正的活著,也許你應該接著看下去。
我們時常會忘記“自己”,只看到“外部”。我們時常會忘記是誰正在體驗著這種存在(“活著”的狀態),那不是別的什么人,正是你自己。我們都很自私(而欲望使之變本加厲),卻時常忘記善待自己。我們時常忘了我們是生命的一份子,本應自由,取而代之的是自建樊籬、作繭自縛、茍且營生。“自己”——這個古老的字眼,我們時常會忘記它,我們的心逐漸荒蕪,直至有一天剩下一具空的軀殼。
我們不禁會問:我們都去哪兒了?“自己”去哪兒了?我們要如何找回自己?
我們囿于“時間”的囹圄——那座“二元性”的牢籠,似乎永遠無法從中逃脫。雖然如此,但事實上我們確實可以通過某種方法來“沖破”它,那就是成為“真實”。換言之,當我們成為真實的自己,我們才可能擺脫時間的“限制”,成為自己的主人。
所以,找到自己的第一步,即是真誠的對待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清晰地聽到自己內心的水流聲。那聲音有時非常孱弱,必須認真地去聆聽。只有真誠才能對抗虛偽,只有真誠才能抵御浮躁,只有真誠的對待自己,才使得向內探求真正地得以實現。
“真誠的對待自己”,我們有時稱之為“自律”、或“自愛”。其本質都是相同的,它們是一種事物的多個稱呼。這里說的自律不僅是指守規定、守秩序或守紀律,更是指做好自己的本份,管好自己,不影響他人。自律就是待自己以誠,就是自愛;只有先愛自己,才能推己及人,直至整個世界。一個自律的人,內心是輕盈的、干凈的、滿足的、充滿愛的。
有了第一步,這時我們就可以向“內”求了,既然是找自己,那就必須把目光投向自身內部。但是記住一點,我們無法孤立的、單向性的去探求自己;換言之,我們無法從自己當中生出自己(自我)。
我們皆是單獨的個體,同時又是世界(這個整體)的一部分。“自己”是無法孤立地存在的,如同萬事萬物中的每一個個體都無法孤立的存在一樣。一切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都是一條條小溪流,就算如此,也須要把自己拋向世界的汪洋中去,濺起浪花來,最終水流又重回歸于你自己的小溪流,周而復始。這樣你身上便帶有了“世界”的氣息,你才是完整的,也是獨特的、唯一的。
換種方式理解就是,我們應該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把“世界”吃進胃里,再進行反芻,就像牛兒羊兒一般。只有這樣,你才能從世界找回屬于你的影子,那樣影子便不會那般的虛妄了。
你還要記住,向內探求這份工作,永遠不要指望把它交到別人手里,那樣只會讓你喪失思考的能力,只會讓你越來越失望。
到此為止,我們都在關注自己的靈魂,這當然是必須的。但是同時你還應當關注自己的身體。有時身體比靈魂更不懂得撒謊。身體與靈魂同等重要,只有你的身體是健康的,你的靈魂才有一個好的安棲之處。而靈魂會與身體互為映照、互相輝映。
我們還需要學會聆聽。去聆聽就是去感知。要知道“世界”這個東西是無法被思考的,唯有去感知。只要去感知,你與世界之間就會產生某種連結。這種連接使得人更為潔凈,也更接近自由,甚至可以說那人已經走在真理的路上了。
為了接近自由,你或許已經在路上了,抑或剛剛踏入旅程。在成為自己的路途上,有時是那般平坦,走起來輕松無恙;有時道路瞬間變得坎坷不平,使得步履蹣跚。但是,凡是走上這條路上的人,內心都無比平和、澄清、豐盈和堅定,他們以踏上這條路途感到感恩和驕傲。也許這條路要一直走下去,但是他們毫無退縮之意。他們知道了真正的生命的意義,他們已經見證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