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在天高氣爽的微涼秋日,重溫經典《紅樓夢》。
與少年時期第一次接觸《紅樓夢》時自是天壤之別,那時天真燦漫,只看到了寶黛青梅竹馬之美好,做著自己情竇初開之好夢。
十來歲那時,只覺得大觀園美若世外桃源,又有一班天仙般的姐姐妹妹相伴,讀書,寫字,賞花,對弈。還能成立詩社賽詩,她們個個聰明伶俐,人世間的一切美好莫過于此了。
更愜意的是園內有個憐香惜玉的知己寶哥哥,懂得“女兒是水做的骨肉”。他貌若潘安,詩詞歌賦隨手拈來,又是一個癡情種子。符合一個少女所有的夢想。
曹雪芹是真正懂得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之人。他又是個千帆歷盡,紅塵看透,大智若愚之真性情高人。
因此,每一個年齡段看《紅樓夢》都能看到自己想要的樣子。少年時看到純潔得一塵不染的生死之約;中年時看到世事大夢一場,人生幾度秋涼的無奈……
單純浪漫之人看到了美景,美人,美公子,美文,美事;入世之人看到了爾虞我詐,看到了官場人情場的陰暗面,潛規則……
浩浩蕩蕩,揮揮灑灑,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任你讀千遍也不厭倦。
但這一次讀,生生得讀出了一個詞:悲涼。
感嘆光陰易老,人生無常。白首無成,物是人非就在一瞬間。
意興闌珊之時看到了一個關于張艾嘉的訪談。
曾在古裝《金玉良緣紅樓夢》扮演林黛玉的張艾嘉卻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堅持做自己,遵循自己的內心,人生就會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張艾嘉今年六十多歲了,卻活得像個少女。她的美是歲月的陳釀,淡淡的醇香若有若無。又像是一口深不見底的井,知性的一面令人如浴春風。
從十九歲開始,她當過演員,歌星,導演,編劇。每一個角色都做得讓人贊嘆不已。她說她并沒有強迫自己非要在某方面功成名就,就是很自然地慢慢去做。很多事情甚至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做自己想做的,就對了。
她沒有標簽,她介入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敏感的觸覺和理想主義依然是她目前的狀態。
她說她身上有某種沖突的東西,想要通過劇本和電影來表達和釋放。人生不是非白即黑,她往往是某個特定的場景里無可選擇的選擇。
她理解。
而我們,也不用急急忙忙往前趕,該你一個人沿途的風景,必須好好欣賞,生命里有趣有緣之人,也該好好聊幾句。
六十多歲,卻美得像首詩。她準備寫一本關于空戰的劇本,寫她爺爺的故事,拍成電影。
這就是張艾嘉,一個活色生香的女子。
就如嚴歌苓寫《陸犯焉識》一樣的初衷。歲月從不敗美人,兩個花甲女郎,活成不老神話。
即使人生大夢一場,也要讓這場夢,溫暖,有趣,有愛,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