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做清明團子啦!”
“來啦來啦!”
又是一年清明節。
我坐在窗口,遙望天邊,耳邊仿佛聽見那熟悉的呼喚,浮云上,又幻出奶奶慈祥的面龐……
剛從田間摘回的艾草,碧綠碧綠的,散發著濃郁的芬芳。把它們洗凈,切碎,用炒菜的鏟子不停擠壓,再加入清水,大火煮開轉小火,水汽氤氳中,艾草汁便熬成了。
“哇,好香好香!”年幼的我深深迷醉于這芳香里,“奶奶,這草上有太陽的氣味呢!”奶奶聽了,便笑吟吟地望著我,臉龐爬上的紋如同艾草葉上舒緩裊娜的葉脈一般。
左手舀幾勺糯米粉,淋上些許過濾好的墨色的艾草汁,右手拿5根筷子不停地攪拌……盆子里先是如雪花紛飛,不一會兒,糯米粉便乖乖穿上了松石綠的新外套。就這樣,面團越攪越大,奶奶索性把它們取出,在案板上搓揉……不一會兒,一大團散發著清香的艾草面團就做好啦!
“柳葉綠,桃花紅,過了寒食是清明。煮雞蛋,做青團,蕩完秋千放風箏。”記憶中,奶奶總把我抱在懷里,吟著童謠,坐在一張比我還矮的古銅色小方桌前,手把手地教我做清明團子。
扯一團面,揉成如同潺潺溪流般的長條兒,再扯下掌心大小的一塊,搓成一個小小的球——我剛想從奶奶手中搶過這個綠色的“球”玩一玩,奶奶已將它壓扁了,用勺子舀了餡料放在中間。那餡料是奶奶親手炒的:雪菜、豆干兒、春筍、肉丁兒……炒熟了淋上麻油,芝麻香混雜著艾草汁的幽香,很是奇妙。還有紅豆餡兒的,如深紫色泥土般的顏色,口感綿軟細膩,入口即化,想想都讓我這只小饞貓直咽口水。
“蒸熟了要先供祖先!”奶奶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另取了糖糕給我墊肚子。我常常執拗地推開糖糕,一心留著肚子等我的清明團子。
……
五六歲時,我已經不再是奶奶懷里的小搗蛋了,學著奶奶的樣子做起團子來。
“奶奶,是不是這樣?”
“是,是。妞兒真聰明!比奶奶做的還好,親一口!”奶奶在我的臉上輕輕地印下一個吻。奶奶做的團子,圓潤、勻稱、泛著淡綠色的油潤的光暈,安然地排列在砧板上,后面跟著我做的——有的像長歪了的土豆,有的笑裂了肚皮。奶奶笑吟吟地望向我,又開始不緊不慢地做起來……
一覺醒來,奶奶已經熱好了團子等著我,左手一個甜的,右手一個咸的,團子里偶爾還夾雜著絲絲縷縷的艾草葉。奶奶說,甜甜咸咸的交替吃,這樣養小豬,長得最快——這大概是真的——仿佛昨天還在老家吃著團子聞著艾草香的我,一下子就長大了。
“柳葉綠,桃花紅,過了寒食是清明。煮雞蛋,做青團,蕩完秋千放風箏。”我默默念著奶奶的童謠,我已許多年沒有嘗到奶奶做的青團。奶奶去了另一個世界,我也很少再回到老家,可那面結了幾痕蛛網的斑駁的墻,那張像奶奶一樣布滿皺紋的小方桌,那清淡悠長的艾草香氣,都縈繞在我的記憶深處,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