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祖德馨
文/三木秉鳳
清明天泣淚,? ? 無意漱梨花。
荒草拂孤冢,? ? 新枝秉野鴉。
焚香達壤界,? ? 俯首叩天涯。
自古離別事,? ? 誰人可作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芳,天淚茫茫,鄉村殘月,舉首獨賞。又是一年清明,回鄉祭祖,子孫靈應,心中尚德,天地自明。
? ? ? “德者,本也”。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翠華旗光搖漢苑,白玉管響徹唐宮”。漢唐盛世乃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典雅之筆,“以德配天”乃千百年來東方文明的思想基石。我們人生在世不過三項功利,即立德、立業、立言。立業,就是建立功業,造福萬民,此為王道政治;立言,就是將道德實踐升華為文字,教育后人,此為文化建設。那么何謂尚祖立德呢?
道與德,猶如樹之本末,道之根源德之物繁。自古德與道兩者之間關聯密切難舍難分。“道”是什么?是事物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而“德”就是依“道”而行的所有收獲!故德者得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為對厚德載物另類詮釋。對于人間功利,一般來講“德”為無形之得,而得為有形之得,厚德載物就是無形之德化為有形之得的過程!德化之得讓我們物質繁華豐衣足食,但人們的幸福體驗,并非來自物質之“得”,而是來自精神之“德”。“德”令我們精神飽滿、內心充實。
祖塋青塚,德風綿綿。我們秉先德之氣而化,秉先德之蔭而生,敬拜祖宗之恩乃人之常情。羊有跪乳,人有靈守,皆為德征之現。“德”之缺失,導致“得與德”之間陰陽失衡。因為人生的壓力大多來自世事難測,且人生的煩惱大多來自欲壑難平,所以需要用“德”心來撫慰。在“德”心與“得”物之間,誰主誰次我們必須有正確選擇,在立業上自強不息,在立言上金聲玉振,而在立德上馨名播遠!
長河無言東流逝,夕陽幾度化德風。從伏羲氏起,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朝及諸子百家,自古人生方向,往往少數“明明德”者把握得最正確。我們知道在烽火中的犧牲者,大多是順火而逃造成的。正確決定永遠存在于潛意識之“德”當中,隨波逐流者順火亡身,逆火而上者逃出生天。魚逆水而上,鳥逆云而行,馬逆風而馳,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知難而進、逆水行舟、溯流而上!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家有家訓,行有行規!其實都是在陰德與陽得間尋找平衡!德亦勝得,宅心仁厚方能載物之得!自古以來德薄而福大、力小而物重、智淺而權貴,德不配位最終禍國殃民害人害己的例子不勝枚舉!故以德治國、以德齊家、以德修身古來如此!“得”為物質之豐饒, “德”是靈魂之美達。有形之美易被歲月侵蝕,而靈魂之美卻恒久如春。每逢清明,后人折柳追思,香火尚饗,逝者生前之德,必將光昭日月,福澤萬代子孫。
201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