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這樣一個街頭表演樂隊,由音樂愛好者自發組建。他們都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經常聚在一起吹拉彈唱,每個區都有一個表演景點,北安橋下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用口琴、吉他、貝斯、薩克斯、鍵盤、黑管……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吸引無數路人駐足觀看,收獲一眾“粉絲”。
自學口琴以樂會友
56歲的劉夢是這個街頭樂隊的發起人,經營一家餐館的她是個口琴愛好者。小時候,劉夢和父親學會了吹奏基本音符。2000年,她在美國遇到一個老外正在街頭吹口琴,歡快的曲調打動了她,她暗自想:“我也要買把口琴重新開始練習!”憑借會吹奏基本音符的基礎,劉夢開始自學《綠島小夜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沒學過五線譜、沒有專業老師指導的劉夢就借助互聯網。網上下載曲子后,她坐在電腦前,戴上耳機,跟隨伴奏反復練習,一首曲子吹七八個小時她也不覺得累。就這樣癡迷與投入,她掌握了如何把一首曲子吹得特別精、特別美。
“最初,有很多音樂愛好者來我的餐館做客,我給他們表演口琴,交流切磋中大家成了朋友。我有不下60把口琴,我的老公喜歡打鼓,家里有很多架子鼓,我們又配備了很多樂器、音響,就這樣餐館逐漸變成了一個音樂廚房。”劉夢帶動了音樂愛好者的熱情,大家帶著樂器聚攏來。
街頭表演引外國小伙加入
不滿足只在餐館里表演,從去年開始,劉夢邀約音樂好友來北安橋下演奏。每周六晚七點,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表演愛好者相約而來,演奏薩克斯的毛毛、鼓手張洪、吉他手齊思澤……這些平均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大部分是純業余音樂愛好者。《綠島小夜曲》《在水一方》《白狐》《美麗的神話》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樂曲經他們的演奏,猶如“美味甜點”,帶給飯后來此遛彎兒的觀眾以美的享受。
經過連續三四個小時的激情演奏,表演者陶醉其中,忘記了年齡,也忘記了疲勞。“大家都太喜歡音樂了,只要有人召集,就一拍即合。有一位外國小伙,經常背著一把吉他,在北安橋上自彈自唱。見我們表演,他就趴在橋上看。大伙便邀請他加入。他來自烏克蘭,學吉他剛一年。起初,他還有點害羞,我就告訴他,大家都一樣,都是業余的。他就放松了心態,加入我們一起表演。”劉夢告訴筆者,這就是音樂的無國界。
收獲“粉絲” 傳遞快樂
駐足觀看的群眾非常喜愛他們的表演,現場經常有人跟著音樂一起“嗨起來”,隨著律動搖擺身軀。有的觀眾還自掏腰包買水送給樂隊的成員們。一句“老師們,辛苦啦”,是對他們最大的鼓勵與支持,比獲“格萊美”音樂大獎還要開心。
樂隊還收獲了一批固定“粉絲”,每次表演一結束,就有觀眾上前問:“你們明天還來嗎?”每次,還有很多人專程坐車從很遠的地方趕來,看到樂隊來了,觀眾們就高興地蹦起來,期盼之情表露無遺。“樂隊很多成員比較喜歡耍活寶,一邊演奏一邊蹦蹦跳跳。也許我們在同齡人面前是個另類,但能用音樂帶動很多人一起快樂,我們會更加快樂!”
吹拉彈唱 有益身心
“只要聚在一起吹拉彈唱,我們就感覺自己很年輕、很知足、很快樂。快樂有多種形式,這種自娛自樂的街頭表演帶給我們的愉悅,比誰請吃頓大餐都高興。”樂隊成員們告訴筆者,每天即使再忙再累,只要一說今晚有表演,大家便把所有的疲勞、煩惱一掃而光。
齊思澤彈奏吉他
“每次演完,我超級餓,看見人家夜間賣烤羊肉串、肉夾饃的,我就饞得受不了。經常四個鹵蛋、兩個肉夾饃,當夜宵哐哐吃了。如果不表演,我平時是吃不了這么多的。我吃得飽睡得香,起來干活更有精神。養足精神再去玩音樂。我認為這就是中老年人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劉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