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建引領 創新基層治理
仙林街道是棲霞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仙林科技城核心區。近年來,面對轄區內12所高校、35個小區、20萬人口的社會治理現狀和壓力,在市、區和大學城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在駐街單位、高校和居民群眾的共同參與下,街道以黨建為引領,以網格化社會服務為載體,積極探索社會治理和群眾工作的實踐路徑,街道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國際安全社區、省創先爭優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城市管理連續58個月列全市考評第一名。今年5月16日中央辦公廳調研組來街道調研時評價,仙林街道基層治理創新取得了四大成就,在社會治理創新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群眾路線實踐過程中創建了新的模式,是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的載體,是社區現代化管理的典范,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典范。我們的做法是:
一、“小網格”奏響為民服務大合唱。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首先要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組織在身邊、服務在身邊。2010年6月以來,街道著力構建“多網合一、一網多格、一格多員、多員聯動”的網格化黨建新模式。一是組織設置變條塊為網格。把轄區劃分為7個一級、114個二級、1660個三級網格,班子成員牽頭,機關、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分別擔任一級、二級網格的負責人和責任人,機關科室整合為基層組織、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等7大服務辦公室,與社區網格合二為一。同時,建立與網格劃分相一致的“1+3+N”黨組織架構,一級網格設立黨總支,下轄社區、服務辦公室、綜合等3個黨支部及樓棟、社會組織等若干個黨小組。二是服務方式變坐等為下沉。114名街道和社區全體工作人員重心前移、下沉網格,每天身穿黃馬甲、佩戴紅袖標入戶走訪、網格巡查,每月至少為網格內所有駐街單位服務一次,所有人員上班始終處于“上網在線”狀態,第一時間收集處理信息,第一現場發現解決問題。三是協同機制變獨奏為合唱。將網格內黨員等所有工作人員的照片、姓名全部公開,民主推選2400多名熱心社區事務的志愿者,黨員帶頭參加的 “萬家歡”、“百事幫”等56支群眾性公益服務隊常年活躍在小區,引進“同一屋檐下”、“幫幫團”、“康寧”等樞紐型社會組織,培育“親近母語”等17支草根社會組織,引入335個高校社團,爭取高校和開發企業支持,在7個社區建成7000平方米的黨建陣地。
二、“小書記”履行基層黨建大職責?;鶎痈刹可硖幍谝痪€、責任重大。“火車頭”配得強、過得硬,基層組織才有戰斗力、凝聚力。一是抓干部選配。大力實施“領頭雁”計劃,在商品房小區先于居委會成立黨支部,通過“派下去、提起來”等方式,將16名素質好、能力強的干部充實到社區一線。二是抓能力提升。針對街道和社區干部過去長期從事農牧場工作的實際,把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生命線,從思想引導、轉變觀念入手,用1個月的時間舉辦網格化服務模式全員培訓,幫助大家掌握開展區域黨建、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十聯”工作的具體方法,每季度專題開展“仙林網格大家談”活動,在網格和黨員干部中形成比學趕超、競相爭先的濃厚氛圍。三是抓監督考核。將每個工作人員職責、服務承諾、聯系方式在所有駐街單位、居民樓棟上墻,聘請第三方組建“管得寬”巡邏服務隊、“盯得緊”督導考核隊,每日現場點評、每周工作小結、每月績效考評。每年1月和7月,召開駐街單位、黨員群眾參加的千人大會,向廣大黨員、居民群眾和駐街單位匯報街道半年工作和全年工作,請群眾評議,讓社會監督。
三、“小創新”破解群眾工作大課題。做好群眾工作,關鍵是緊貼群眾需求,創新思路和辦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是設立兩大中心。設立網格綜合信息處理中心,分類存儲各級網格和10個社情民意服務站的相關信息,集中會辦獨立網格難以解決的問題。設立一站式全科服務中心,社區政務上收到街道,102個事項實行一站辦理、全科服務,讓有限的社區工作力量專注網格服務。二是推行四萬走訪。自2010年起,持續開展“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結萬家親”走訪活動,網格人員進門入戶、逐個走訪,特別是對3.2萬戶居民每年上門2次,建立“一戶一檔”,收集居民需求信息的“大數據”。街道每年開展網格文化年、網格“家樂匯”、“幸福來敲門”等系列活動,推進社區治理法治化,聘請13名駐街高校法律專家組建法律宣傳小分隊,23個小區制定“居民公約”,連續5年實現進京赴省以及市、區四級零上訪,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三是開展草根評選。32個駐街單位自愿出資226萬元,成立仙林網格“草根獎”協會,設立了12個網格“草根”獎項。去年,通過海選PK出30個“仙林最美的人”、1571個網格草根楷模,凝聚了正能量,在街道形成“其樂融融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各位領導,仙林街道基層治理創新工作才剛剛起步,我們將以今天會議為契機,認真貫徹市委黃書記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和區委的工作部署,堅持以基層黨建為引領,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敢擔當、善創新、重實干、揚正氣,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對一級負責,以更高的追求、更足的動力、更好的精氣神,努力為“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南京”夯實基礎、凝聚力量、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