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都非常的忙,年底的各種考核和各種費用的審核報批耽誤了非常多的時間,期間很少有整段的時間進行高質量的思考,根據笑來老師“輸入——思考——輸出”的寫作理念,沒有思考輸出必然沒有高質量的輸出,幸虧自己還是堅持讀書的,這些天剛剛看了《原則》,感受很獨特,準備在以后積累出自己的原則。
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我認為對我非常有影響的話,以及自身的感悟,希望能和你共鳴。
1、“獨立思考并決定:我想要什么?事實是什么?面對事實我該怎么辦?”
多么樸素的道理,我想要什么是目標,事實是什么是認清現狀,我該如何做是實現路徑??吹竭@三個問題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其實我們做好的事不就是完全考量了這些問題,而沒做好的也是在某一點上沒做好。比如我為領導寫發言稿,我想要的是領導認可能一兩次就通過;事實是我能寫卻不了解領導的發言風格;面對現實,我是找來領導以前的發言尋找線索,對領導的思路進行揣摩,寫出了中其意的文章,才得以從科室調到了辦公室,進去更加核心的圈子。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我會每天問自己這三個問題,把他變成自己的本能。
2、“正確的失敗”
“正確的失敗”是指,能夠在經歷痛苦的失敗的過程中吸取重要的教訓,從而避免“錯誤地失敗”,即因為失敗而被踢出局。他也給出了具體路徑
簡單來說就是努力去試錯,并自我迭代,就是那句“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每次失敗都是這樣一個機會?;叵胍幌?,我幾乎沒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高考發揮失常父母老師都勸我復讀一次,我放棄了還美其名曰愿賭服輸;考研失敗我立馬掉頭就去找工作了;工作找了半年,我落荒而逃,回家了并在家呆了半年。每次失敗的時候都選擇逃離,一次次的出局讓我信心受挫,態度消極。我知道以后我還會犯很多錯,但我會盡量保證他們都是“正確的錯誤”。
分享幾個我認為的金句:
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無知的情況下自己應該怎么做。
與失敗比起來,我對乏味和平庸的恐懼要嚴重得多。對我而言,很好的事要比糟糕的事好,而糟糕的事要比平庸的事好,因為糟糕的事至少給生活增加了滋味。
不斷真切顯現的最痛苦的教訓是,沒有任何東西是確定的:總是存在會給你造成重大損失的風險,即使在看起來最安全的押注中也是如此,所以,你最好總是假設自己沒有看到全部。
我相信擁有把事情探究明白的能力,要比擁有如何做某件事的具體知識更重要。
這本《原則》已經被很多名人大咖推薦過,更是笑來老師推薦的字字璣珠的必讀書,我已經看到其中的理念和方法論了。我會繼續和大家分享我的認識和理解,并督促自己踐行下去。
在最后我必須得道歉,這不是自己思考的輸出,是為了作業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