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婚姻幸福嗎?我想這是現在許多80后、90后的已婚人士都曾彷徨過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有些人選擇了堅守,有些人選擇了將就,也有些人選擇分離。
有社會學家就國內婚姻幸福指數問題,進行了普遍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0、90后對婚姻的差評率較高,年齡較大的特別是像我們的父輩對婚姻的滿意度較高,而事實上父輩們卻很少去考慮婚姻幸福與否的問題,對父母這一代人來說,婚姻更多的代表著義務和責任,這也是他們在婚姻生活中考慮得最多的問題。這就行成了一個悖論,我們對于婚姻的幸福問題要比父輩們在意得多、考慮得多,然而我們卻往往不容易得到幸福,而父輩們在他們看似平淡無奇、缺少激情的生活中,卻輕而易舉地抓住了穩穩的幸福。
我們80、90后的婚姻幸福指數有多少,逐年攀高的離婚率,我想從一個側面告訴了我們,現實并不理想。前面的問卷調查也讓我有一個疑惑,婚姻是不是像美酒一樣沉的香呢?我想如果有人就80、90后婚姻狀況進行持續的跟蹤調查,這將是件很有意義的工作,10年20年30年,以時間為軸的婚姻幸福指數變化將呈現出一條非比尋常的曲線。這項研究的結果還沒有出來,我們不要想當然的過于樂觀,因為與父輩相比,我們對于性更為開放,婚姻對我們的約束力變得很弱,在父母重視家庭責任感的同時,我們更加重視自我和個性的解放,在父母用穩定定義婚姻幸福的同時,我們正在用激情懷疑婚姻。
閃婚,試婚,也是我們干出來的事,更體現了我們對于婚姻的態度,不必有那么多焦躁和顧慮,在一起就好;不必有那么多的痛苦和掙扎,好聚好散。我生活在沿海一個富裕的小縣城,身邊許多80、90后的年輕夫妻存在著一種“適度寬松”的婚姻模式——妻子對于丈夫在外面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心知肚明,卻不過分約束也不點破,只要丈夫將主要收入上交,承擔起與身份對等的家庭責任,并且不讓外面的事情影響到家庭生活。
從表面上看,這種模式是在維護婚姻的穩定,然而我不禁要問:穩定就是幸福嗎?這樣真的穩定嗎?當然比較普遍的婚姻模式還是“家長式”的,即夫妻一方主導著家庭的管理和經營,也有人提出“合作式”的婚姻假設,這樣會不會對婚姻的滿意度更高,然而這是不現實的,“合作式”婚姻幸福的一個隱含假設是絕對的公平,人的本性使然,關系越是親近的人越難以有完全公平的合作,信任會產生依賴,感情更無論公平。
婚姻的本性是什么?傳統意義上講,結婚是為了生命的延續,不過反傳統的是,現在80、90后的“單身主義者”越來越多。作為一個有著80后思維模式的80后,在經歷婚姻生活后,我認為婚姻的本性是愛和感知愛,前面的是個動詞,后面是個詞組,這個不可盡講,也無需贅述,在目睹了那么多婚姻慘淡之后,我只是要告訴80后、90后:同輩們,打開幸福婚姻之門的金鑰匙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