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讀書筆記
原來成為很厲害的人也是可以有方法的,知乎大神采銅在《精進》這本書里做了詳細的介紹,重點可分為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五大方面。
一、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時間
時間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對待時間的態度應該是“鄭重”——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輕重緩急,因盡全力無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陰未曾虛度。
我們寶貴的時間應該投入到值得做的事情上,也就是長半衰期的事。所謂收益值是指一件事帶來的收益大小,半衰期是指一件事的收益隨著時間衰減的速度。長半衰期高收益的事有:讀懂一本書、和大咖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對話、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掌握一項技能;長半衰期低收益的事有: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一本書的某個章節、認真回復友人郵件等;短半衰期的事有:買件衣服、玩手機游戲、吃一頓大餐、和別人吵架等。做短半衰期類事情的后果,就好比我們總是一次次把沙子抓起來,但剛獲得一點快感,沙子就從指間滑下。而那些長半衰期的事情,會累積和疊加效益,從而實現未來的成長。
二、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
內心設立更高的標準,才會有更好的選擇。人在面臨選擇時,通常會采用“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而滿意的標準來自于內心。大多數人內心的標準是受環境左右的,比如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學校身份設定及環境暗示、不稱職的老師引發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使他們設置一個低標準,自覺“滿意”地度過每一天,但如果他們心中有高標準,他們會打破舊環境的束縛,尋找更高層次的新環境,比如選擇高水平在線課程學習、與優秀同學交流、參加各類證書考試等。正如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雷教授所說:“如果一個人,處處能以最高目標為原則,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決定。”
如何才能設立高標準呢?要有高的格局,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什么是格局?電影《一代宗師》中說:“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看自己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看天地就是追求和捍衛真理,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深處的真和美;看眾生就是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福祉為最高目標,看到的是自我與世界之間的紐帶。比如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畢業于哈佛,在一家對沖基金認高級分析師,高薪的金融工作讓人“滿意”,但對他來說不是“最優”的,憑借著內心對自己的極高期許,他放棄高薪,選擇當一名老師,免費為孩子制作線上培訓課程,幫助那些數學有困難的孩子提升成績,他的壯舉也因此受到了比爾蓋茨150萬美元的捐助。
除了設立高標準外,還要遠離隱含假設。當我們陷于某個人生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現實,還有我們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這些東西會在我們思考時自動植入“隱含假設”,從而限制我們思考的角度和范圍,其結果是,我們通常只是在兩三個“可見選項”中去做決定,而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
比如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不滿意現在的工作,覺得沒有技術水準,渴望去大城市拼搏,卻害怕自己沒才華、沒專業技能,所以一直原地踏步,現在覺得很自卑,無路可走。這個人在選擇時,包括了以下隱含假設:工作職責會一成不變,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學到技能,無法改變就是懦弱。在找出潛意識識中的隱含假設后,要識別其中不合理成分進行校驗,然后形成新的思維框架進行嘗試:如調換部門、找到本地好公司、參加工作外或線上技能培訓,每天看一小時書等。
總結而來,新的思維框架就是指在看似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選擇之間,找出第3個選擇,讓理想與現實兼顧、讓兩個選擇之間形成連接點,讓工作更像你的愛好,你的愛好更像你的事業。
三、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動。
開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為只要開始了,就有機會把它做的更好。
1、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一件看上去繁難的事情,只要開始做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暗時間》作者劉未鵬講過他學英語的故事,他的英語基礎本不好,但因為對程序設計的熱愛,大二時他硬是把一本英文程序書啃下來了,之后看英文材料就容易多了,所以他總結對于困難的事如果覺得做不下去了,就硬著頭皮堅持做,然后就類似于麻木了,適應了那種望而卻步的感覺就會自動退去。對于那些簡單的小事,我們也喜歡找各種借口拖延,比如說洗一次碗用不了幾分鐘,但是洗碗前各種想方設法的逃避、拖延帶來的心理成本比洗碗本身更累,因此第一時間把碗洗掉就是最佳策略。所以如果總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們同時應對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會多花心思去管理這些事情了。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2、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
傳統的教育體制中隱含著未完成的思想慣性,在老師們看來,傳授給學生知識理論技能,是讓學生今后做事“做好準備”,而不是“現在就做事”。所以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花了十幾20年的時間,都不過是在做準備,而不是創造出產品。“先做好準備再上場”觀念的一個致命問題是,我們永遠都無法做好完全的準備,總有我們還得顧及的問題,總有我們能力上的短板,總有我們未搜羅完全的信息,可只有實實在在的東西,你的思路才會更加清晰,視野才會更開闊。
著名管理學家明茨伯格提出,企業總是預先就制定出一個完美的戰略,然后嚴格遵照其執行的想法是很不現實的,因為環境在變化,企業更應該一邊行動,一邊形成和修正戰略。
所以“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確,很多時候甚至可以是“行動先于思考”的。
四、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通常我們所認為的學習是訂立計劃、實施學習、回顧整理,這個過程學習者扮演的只是一個“吸納者”或“搬運者”的角色,真正的學習應該是以學習者心中的問題為中心,讓問題去引導答案的探求。
一個人求知的歷程,就像一個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霧靄籠罩的高山,一開始他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慢慢走近時,這座山的各個部分才逐漸清晰起來。——羅素《人類的知識》。
所以“做中學”是學習者最理想的姿態,通過與實踐的結合可以修正理論知識,比如學習Exle,用著用著就會了。但是不具備操練情景的知識比如歷史,怎么學習呢?那要把知識當成一項技能操練。
求知分為三個層次: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練技能,只求日日精進。信息、知識和技能本不沖突,只不過技能是終點,前兩者是邁向終點的路與橋。知識操練的三種方法:
1、寫作式操練。讀完一本書后,用縝密的思維、清晰的表達和翔實的依據,對知識重新編碼和組合,寫一篇讀書筆記,對所讀書的理解和應用,有質的飛躍。
2、游戲式操練。游戲的根本特征是“假裝相信”,游戲創造的假想世界使人們投入其中,主動維護這個世界的秩序,如果把對知識的操練當成一種游戲,那么這種操練就會有很高的參與性、互動性和投入性。比如24點對練習心算就有很大的作用。
3、設計式操練。設計就是解決問題,設計對知識的調用是交錯式的,設計過程中,發現缺乏知識,會反過來觸發知識的學習。比如大學生機器人比賽就是很好的提升個人知識和能力的方式。
總之,我們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能調用多少知識和知識關聯。
五、修煉思維,成為真正的利器。
大腦同樣需要“斷舍離”,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復的內容梳理、整合、精簡完成后,我們的頭腦才能騰出空間,處理其他的信息和進行更復雜精微的思考。
1、簡化外界輸入信息
要精選高質量有深度的內容學習,不要追逐當下流行或過熱的信息,重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定期給自己一段時間閉關,屏蔽外界干擾。比爾蓋茨每年會抽出兩周時間閉關,一個人待在一個地方,只看書和思考,不允許任何人因為任何事情打攪他。
2、簡化表達信息
表達本就是訓練思維的一種手段,好的寫作的秘訣就是剝離每一句話中的雜物,只存留其最潔凈的部分。所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表達習慣,是提升思維能力的一道法門。
3、簡化思考信息
借助思維導圖,會使思路更為順暢,邏輯更清晰,還可以對一天或一件事情列清單,這樣不會占用心智資源,降低思考和行動的門檻。
《精進》是一本讓學習者掌握全面的學習方法的書,和《暗時間》結合看,效果更好,里面的方法我們有部分在用,但明白了方法背后的原理,運用起來就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