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傅佩榮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泰伯篇第二則。
1、原文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譯文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恭而沒有禮,便會勞擾不安。慎而沒有禮,便會畏怯多懼。勇而沒有禮,便會犯上作亂。直而沒有禮,便會急切刺人。在上位的若能厚其親屬,民眾便會興起于仁了。在上位的若能不遺棄與他有故舊之人,民眾便會不偷薄了。”
傅佩榮注解
孔子說:“一味謙恭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流于勞倦;一味謹慎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顯得畏縮;只知勇敢行事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制造亂局;只知直言無隱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尖刻傷人。政治領袖對付親族厚道,百姓就會漸漸走上人生正途;他們不遺棄過去的友人,百姓就不會刻薄無情。”
“禮”即禮的節制。謙恭、謹慎、勇敢和正直,都是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需要一個適當的方式,也就是以“禮”來節制。若沒有禮的適當規范而走向極端,則后果難以預料。
傅佩榮:美德也需要適當規范
“直而無禮則絞”,《增廣賢人》上也說:“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利劍雖傷人,但傷口經過一段時間仍可復原。如果以惡語傷人,這種傷害烙印在心里,難以消解。
此處的“君子”與“民”相對,指政治領袖。“仁”指人生正途。每個人都有或近或遠的親戚,如果一國之君對親族比較寬厚,社會上就會漸漸養成淳厚的風氣。由此慢慢推廣開來,最后整個國家都能獲益。
“偷”字代表風俗的刻薄。有時候我們因為搬家或移民,不免與昔日的好友逐漸疏遠。如果在官場上,能不遺棄舊日的朋友,百姓看在眼里,自然不會刻薄無情。因為在上位的人溫和而重感情,百姓也會跟著學習,這就是上行下效的結果。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處事的分寸感是孔子一直非常強調的,任何做法、只要是過度或者不及都不行。恭敬、但沒有禮節,就會徒勞無功;一味審慎而失去禮節,表現出來就是拘謹和畏懼;徒有勇猛、沒有禮節,表現就會混亂;只有直接、沒有禮節,就會表現出尖刻和傷人。禮儀的存在,是給我們在真誠散發的情感之上,添加一層外衣,讓混亂、畏懼、尖刻等等可能出現的傷害人的情況都變得平和和有尺度。君子仁心仁德,不忍輕易傷害別人。
至于“篤于親”這幾句話,好像應該是另外一則,只是流傳的原因放在這里一起了。君子善待別人、能從身邊的親人做起,那么民眾就會隨之學習仁愛的做法;君子能夠不忘故舊之交,依然保持著交往,那么民眾就不會感情淡薄、忘記故交。君子德行,為眾人的表率,引領著大家的修身立德。
“篤于親”“不忘故舊”同時也是我們能夠最力所能及開始的善舉,對身邊的親朋好友,保持著耐心與友愛,不要輕易傷害。
4、弘丹學習心得
這段話的意思比較好理解,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傅佩榮先生講的,美德也需要適當規范。謙恭、謹慎、勇敢和正直,都是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需要一個適當的方式,也就是以“禮”來節制。若沒有禮的適當規范而走向極端,則后果難以預料。
這一段也值得我們好好體會,這段話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一味謙恭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流于勞倦;一味謹慎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顯得畏縮;只知勇敢行事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制造亂局;只知直言無隱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尖刻傷人。
我們可以用這一段話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味謙恭,一味謹慎,只知勇敢,只知直言?在這些方面有沒有做的過頭的地方。
后面一句更多的是強調上行下效,居高位者的品行良好,老百姓自然會效仿。這一句對有孩子的家長來說,也是有幫助的。家長要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嘴巴上的教育,更要以身作則,有些家長嘴上講一套,行為又是另外一套,孩子自然不會聽從他嘴巴上的教育,反而會模仿他的行為方式。對于家長來說,首先要言行合一,要一身作則,教育更多的是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