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睡飽起床,天正下雨,外出“打食”不得,正愁吃什么,小丫頭提議:“疙瘩湯吧”。
不錯,陰涼的雨天 ,一鍋熱乎乎的疙瘩湯,算是絕配!
翻看冰箱,找出個番茄,洗凈切碎。開火,鍋里倒一點點油,加入切好的番茄翻炒幾下,然后,加鹽,加一大碗水。
等水開的空隙,正好可以做面疙瘩。一小碗白面倒入面盆,一邊加水一邊攪拌,邊攪邊加,邊加邊攪,直至干面粉變成了勻溜溜細溜溜的面疙瘩。
開鍋,倒入面疙瘩,邊倒邊攪,免得粘鍋。如果喜歡,還可加個蛋。如果喜歡荷包蛋,可在做湯時就將蛋打入, 這樣,湯蛋就可以一起出鍋了。
開鍋兩三分鐘后,疙瘩湯便可出鍋了,灑點香菜香蔥。這樣,有飯有菜有湯,一鍋出了,省事還好吃。
氤氳的熱氣里,一家人圍坐一起吃一碗疙瘩湯,頗有些朱自清筆下,父子幾人在冬日里圍吃一小洋鍋白煮豆腐的情調。情,暖暖的,一鍋湯飯, 熱乎乎的。二者疊加,交融,化而為一,足以熨燙一切歲月的風塵。
于是時光漫溯,穿越回那些年由疙瘩湯編織起的日子。
北方漫長的冬天,晝短夜長,加之冰天雪地,到處一片沉寂。無論城里還是鄉下,生活的腳步都在冬日里慢下來,家家戶戶開始了吃兩頓飯的節奏。正長身體的我們,哪受得了,雖說上午八九點才上課,下午兩三點就放學,可還是不到放學點,就已餓得前胸貼后背的。一路小跑回家狼吞虎咽吃完母親準時備好的飯菜,到晚上八九點鐘睡覺的光景, 肚子又咕嚕嚕咕嚕嚕的唱起了“空城計”。餓著肚子睡覺的滋味總是不好受的,大人們經歷過。但那時的生活也還沒有富足到大米白面隨時就能吃上的地步,田里主要種玉米,所以漫長的冬夜里,睡前吃上一碗玉米面疙瘩湯的愿望還不算奢侈。母親調配著入湯的菜,白菜、蘿卜、酸菜、咸菜疙瘩,有時甚至沒菜,出鍋后就著點咸菜條,熱乎乎的喝上一碗,也足夠快樂。物質貧乏的時候,簡單的飯食里卻盛放著精神的滿足。
再后來,田里種上了麥子,我們的疙瘩湯也換了容顏,從黃黃的玉米面變成了白面。而且也不僅僅是冬日晚上的宵夜,想什么時候吃,隨你。湯里的菜也更豐富了,隨季節輪轉 ,茄子、豆角、黃瓜什么的,想放什么也都隨你。但更多的時候,人們還是喜歡是在陰冷的天,做上一鍋,熱乎乎的,一家人團團圍坐,氤氳的熱氣里,碗勺的碰撞中,無形中就聚起了無限的溫情。
現如今,這味道又被我請進了快節奏的日子里,成了我無以應對時的“懶人飯”,但同樣,傳遞出的依然是暖融融的親情。
一種味道,穿越歲月的風塵而凝聚起來的情感,于大家小家,都是一種命脈的傳承和砥礪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