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殘卷

智察卷一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

月亮出現暈就會刮風,柱石一旦濕潤就要下雨,人間事情雖然不一樣,但是原理相同。只有善于觀察事情本質的人才能夠從細節發現事情的本質。

不察,何以燭情照奸?察然后知真偽,辨虛實。夫察而后明,明而斷之、伐之,事方可圖。察之不明,舉之不顯。

不明察周圍的事物,怎么能夠發現隱藏的人情世故和虛偽小人的行徑呢?只有明察而后才能夠知曉事情的真假,明辨虛實。明察之后就能夠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才能夠抉擇,處理事情,目的才可以實現。不能夠明察秋毫,做事就不會有什么成果。

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

聽一個人怎么說而后拿他的言論界和他的行動去考察他,觀看他的神色而后發現事情的真相。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明察秋毫的人是明知的人,不能夠明察秋毫的人,就會遇事迷惑。洞察先機的人在國家能夠使國家強盛,與自身可以保全自己。君子在明察這件事情上面應該有足夠的重視。

察不明則奸佞生,奸佞生則賢人去,賢人去則國不舉,國不舉,必殆,殆則危矣。

不能夠看清問題的本質身邊的人就會乘機迷惑自己(出線奸佞之人),出現奸佞的人那么身邊的賢能之士就會離開,賢能的人離開那么國家就不會興盛,國家不興旺當然就要衰敗,必定走向滅亡,這樣就危險了。


籌謀卷二

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自身。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

譯文:君子謀求的是國家大事,小人謀圖的是自身的私利。謀慮國家大事的人,首先為國家操心;為自身謀慮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私利。這是因為有智慧的人志向深遠,所謀求的目標宏大。正因為志向的遠大,才能夠順應天意民心。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見先機,善籌劃。

譯文:對于這樣的人去防備他們或者是用手段對待他們,都不如用道德來征服他們的內心。做一件事情應該從長遠考慮,從近處入手。預見到事情以后的發展方向,妥善的謀劃。

圣王之舉事,考之于蓍(shi)龜,不如諦之于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

譯文:古代明君要出動軍隊想知道結果,從蓍草和龜甲上面去占卜,不如在謀略上面多加謀劃;炫耀武力,不如用道義去征討對方的內心。

察而后謀,謀而后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豐,何慮不翱翔千里。

譯文:明察事情原委之后再去謀劃,謀劃之后再去行動,只要深謀遠慮,目的就沒有達不到的。所以告訴他什么事情不該做,不如為他謀劃事情;為他去死,不如為他尋找一條生路。當你羽翼豐滿的時候何愁不能夠翱翔千里呢?

察人性,順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諧。

譯文:考察一個人的本質,順應他的欲望,之后就可以趁機開始為自己的謀劃了,隨事情就會順理成章。

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譯文:所謀求的目標在于造勢,形勢轉變了,自己的力量強大了,敵人的力量就弱小了;敵人的力量弱小了我才能強大。調動全國的軍隊去征討敵人,不如讓敵人自己削弱自己。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攻而伐之,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或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后圖之。
  
  譯文:勇敢的人的爭斗,不如智慧的人的謀略。靠武力去爭取,不如靠智慧來達到目的。直接的武力攻伐,不如對他們想講清楚道理,再用感情來打動他們,再用利益來誘惑他們。否則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敵人發起進攻,使敵人聞風喪膽,然后再謀圖他們。

實以虛之,虛以實之,以其昏昏,獨我昭昭。

譯文:面對真的卻用對待假的態度,對待假的卻用對待真實的態度,以此使對方迷惑,而唯獨自己心里明白。

人皆知金帛為貴,而不知更有遠甚于金帛者。謀之不深,而行之不遠,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未雨綢繆,智者所為也。

譯文:人們都知道黃金絲帛貴重,而不知道又比黃金絲帛更為貴重的東西。謀略不夠深遠,行動不久就會遇見很大的阻力。別人選擇小利,我看重志向;人們看得近,我考慮深遠。未雨綢繆,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達到的。


用人卷三

為政之道,在于辨善惡,明賞罰。倘法明而令審,不卜而吉;勞養功貴,不祝而福。

譯文:從事政治的根本規律在于分辨善惡,嚴明賞罰。弱國法令嚴明周全,不用去占卜也是吉利的;出力與有功勞的人得到賞賜,不去祝賀也是有福的。

賢者立而國興;小人立而邦危。有國者宜詳審之。故小人宜務去,而君子宜務進。

譯文:賢能的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興盛;小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危亡。國家領導應該謹慎考慮這件事情。所以應該趕走小人,舉薦君子。

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與其為淵驅魚,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譯文:大的德行能夠包容屬下,大的道義能夠容納眾人。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應該寬恕別人使人心安定。所以為了保持清明的政治而驅除犯錯的人,不如對犯錯的人施以德,用恩會來收服他們。

而誘之以賞,策之以罰,感之以恩。取大節,宥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

譯文:而后用賞賜來勸誘他們,用刑法來威懾他們,用恩惠來感化他們。看重一個人的大節,寬恕他們的小錯誤,這樣有才能的人沒有不肯為你效命的。
賞賜不害怕少卻害怕不公正,懲罰不害怕嚴厲而害怕不能服人心。賞賜是為了鼓勵眾人的德行,罰是為了禁止奸邪的事情。使下屬害怕刑法而希望得到賞賜,是下策;使他們喜歡道義而思進取,才是上策。天下沒有不能夠使用的人才,關鍵在于怎么樣運用。


事上卷四

 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而不欺。不以小過而損大節,忠也,智也。

譯文:侍奉上級應該以誠相待,誠實就不會產生裂痕,所以寧愿觸犯上級也不可欺騙他。不要因為小的過錯而喪失大節,所以忠誠的人,是智慧的人。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體恤,諭主以長策,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外,天下稱孝焉。榮辱與共,進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濟。驕上欺下,豈可長久?

譯文:不欺騙上級,也不使領導受到屈辱,站在領導的角度來鼓勵他,用深遠的謀劃來勸說他,使領導置身榮耀顯貴的境地,天下人就都會稱贊你了。與領導榮辱與共,共進共退,上下一條心,事情才能夠辦好。對上級傲慢,對下級欺詐,又怎么能夠長久呢?

攻城易,攻心難。故示之以禮,樹之以威,上也。

譯文:攻占城池容易,得到人心就困難了。所以帶頭用禮節,這樣樹立威信,是上策。

上怨報之以德,上毀報之以譽,上疑報之以誠。隙嫌不生,自無虞。事君以忠,不涓細流。待人以誠,不留小隙。

譯文:上級怨恨你,就用財物去收買他;上級對你詆毀,你就用贊譽來回報他;上級對你猜忌,你就用誠實來應對他。這樣沒有間隙,自然就沒有禍患了。對待上級要忠心,一點小事也不能夠馬虎。對待別人要真誠,不要忽略細節。

為上計,不以小惠,而以長策。小惠人人可為,長策非賢者不能為之。故事之以諛,不如進之以忠。助之喜,不如為之憂。

譯文:替上級著想,不要從小利開始,要從長遠去謀劃。小恩小惠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長遠的謀慮只有賢能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用阿諛奉承來對待上級,不如表現出忠誠。讓上級高興,不如為他分憂解難。

思上之所思,而慮其無所思;為君謀利,不如為君求安。思之深,而慮之遠。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譯文:想著上級所考慮的,看到上級沒有思考到的;為帝王謀求利益,不如為國君求得太平。思考精深,謀慮深遠。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


避禍卷五

廓然懷天下之志,而宜韜之晦。牙堅而先失,舌柔而后存。柔克剛,而弱勝強。人心有所叵測,知人機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譯文:胸懷匡扶天下之志向的人,應該隱藏起自己的內心抱負;牙齒堅硬卻最先失去,舌頭柔軟卻一直保留到人死。柔能克剛,弱能勝強。人心無法預測,知道別人心思的人往往處境危險。所以能都洞察先機的人應該隱藏自己所知道的。

考禍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于無形,此為上智。禍之于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識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譯文:思考禍福的本源,明察盛衰的始末,在事情萌芽就開始準備對策,在危難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就避開它,這是最大的智慧。平常人對于禍患即便躲也躲不掉,唯獨有智慧的人可以發現禍患到來前的征兆,心里明白,卻藏而不露,然后才可以保全自己。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故易曰潛龍勿用,而亢龍有悔。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懷利器者危。

譯文:君主和臣子各自安于本位,上下各自堅守本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所以易經上說:,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利器是人們都希望得到的。所以懷有利器的人處境就危險。

 宜示之以無而去其疑,方無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為人以謙,為政以和,守其常也。

譯文:應該讓別人看見自己虛假的一面讓他們以為自己沒有,消除別人對自己的猜忌,這樣才沒有禍患。不自夸自己的才能,不炫耀自己的功績,不忘記做人的根本。為人謙和,政事平和,就能夠長久。

有隙則明示之,令其讒不得入;大用而諭之小用,令其毀無以生。

譯文:與別人不和之處就公開它,這樣對方就不能夠進讒言了;重用一個人卻對別人說是小用,使得對方無法詆毀。

不折大節,不棄小惠。進退有據,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為全身之術也。

譯文:不失去大的操守,不放棄給人小的恩惠。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遵循天理,有含有人情,這就是最好的保身之法。

必欲圖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圖近,而謀遠。

譯文:一定要得到,不要用小恩惠,要用大恩惠;不要在乎眼前的得失,而要圖謀長遠的打算。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壽,自足者福。順天應人,故常在。

譯文: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依靠自己才鞥購長遠,容易滿足就能夠幸福相伴。順天應人,素以能夠長遠。

自愛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識者,寶劍只酬壯士。

譯文:自愛的人就能被人敬重。將要倒塌的房子不能接近,將要滅亡的國家不能夠進入。明珠一定要等到能識別它的人(才會被人認同),寶劍只有贈送給(壯士才能夠體現他的價值)。

以賢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則諫,昏君則去。不去而隱于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為而身退,此為明哲保身之道也

譯文:賢能的臣子如果去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他就危險了。所以當他遇見圣明的帝王就會規勸,遇見昏庸的國君就會離開;即使不離開也應該隱身于朝廷。擁有剛強的才能,但是需要保持柔順。事情不能強求時候就要全身而退,這就是明哲保身之道。


度勢卷六

**勢者,適也。適之則生,逆之則危;得之則強,失之則弱。事有緩急,急不宜緩,緩不宜急。因時度勢,各得所安。
**
譯文:形勢,是需要你去適應的。能夠適應它的人就能安生,不能夠適應它的酒味下了;得到形勢幫助就會變得強大,得不到形勢幫助就會變得弱小。事情有緩有急,該盡快解決的事情不應該拖得太久,該慢慢來的事情不應該操之過急。當根據當時的形勢分析對策,才能平安無事。

避其銳,解其紛;尋其隙,乘其弊,不勞而天下定。

譯文:避開爭斗的漩渦,解除和別人的分爭。尋找對方的破綻,利用對方的弊端,不用費力就能夠安定天下。

勢可乘,亦可造。致虛守靜,因勢利導。敵不知我而我知敵,或守如處子,或勁如脫兔。善度勢者乘敵之隙,不善度勢者示敵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則見其勢矣。

譯文:形勢可以利用,也可以制造。淡泊寧靜,因勢利導。讓敵人摸不透我而我卻了解敵人的情況,要么像處女一樣安靜,要么像奔跑的兔子那樣迅速的行動。善于分析形勢的人能夠利用敵人的疏漏,不善于分析形勢的人卻常常把自己的疏漏暴露給敵人。了解對方心里想什么,揣摩他的感情,察覺他不為人知的細節,就可以預測事情發展的趨勢了。

觀其變而待其勢,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擾之,然后可圖。

譯文:安靜的觀察對方的變化,同時等待有利于自己的形勢的出現,知道雄強,卻安守雌弱,使對方疲勞,并且干擾對方,然后就可以取勝了。

勢可乘乎?勢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況己著乎,惟在斷矣。智無識不立,無膽不行。

譯文:形勢可以利用嗎?形勢不可以利用嗎?智者在事態還不明顯的時候就洞察先機了,何況那些已經很明了的事情,只是在于取舍罷了。智者沒有智慧就不能夠成為安身立命,沒有膽量就不能夠身體力行。

為謀,所重者膽,所貴者智;膽智兼備,勢則可為

譯文:制定謀略,重要的是膽量,貴重的事智慧;只有膽量和智慧都具備了,才可以去改變形勢。

 見宜遠而識宜大,謀宜深而膽宜壯。軍無威無以立,令無罰無以行。威懾之,智取之,膽勝之,則何敵不克,何堅不攻?正勝邪,直勝曲。浩然正氣,而奸佞折。

譯文:見識應該長遠,智慧應該博大,謀略應該深遠,膽量應該雄壯。軍隊沒有威嚴就不能夠站穩腳,號令不嚴格就無法實行。用威嚴來政震懾,用智慧來謀奪,用膽量來取勝,這樣有什么敵人是不可戰勝的,有什么城池時不能摧毀的?正義會戰勝邪惡,正確會戰勝錯誤。胸懷浩然正氣,奸佞小人自然就會畏懼。


功心卷七

譯文:城池可以摧毀而人心不可折服,主帥可以擒獲但是其志向不可能被折損。所以困難的地方在于征服人心。攻伐他的志向,摧毀他的意志,不用戰斗就可以使他屈服,是上等謀略。

攻心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義,服之以威。

譯文:攻取人心的辦法,首先是告訴對方道理,再用感情來打動他,用義來引導他,用威信來震懾他。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之羞之,恥之,驅之于德。

譯文:君子喜歡道德,小人喜歡利益。辨明這個道理來讓他感到什么是羞愧,什么是恥辱,再用道德來引導他。

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之道,唯在一心。亂其志,折其鐸,不戰自勝。

譯文: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的道理,只在于征服一個心字。擾亂他的心智,摧毀他的鋒芒,不用和他作戰就能夠獲勝。

 治不以暴而以道,勝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勝負之數分矣。

譯文:治理,不要用暴力而要用道義;取勝不要靠勇敢而要靠仁愛。所以別人用暴力,而我用道義;別人用勇敢,我用仁愛;而后勝敗自然就明了了。

攻心之術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亂之擾之,激之困之,俟之以變,然后圖之。欲得之,先棄之;欲揚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計然后可用。

譯文:征服別人內心的權術很多。就像岳飛用兵一樣,僅僅戰場上的攻心之術就很多。擾亂對方,激將對方,困擾對方,等待變化,然后才可以謀圖他。想要得到,就先要放棄;要想發揚光大,就先要抑制自己。使對方畏懼,處于危險中,他們的內心一定會受到挫敗,這個時候計謀才可以實行。

譯文:表面上給予對方利益實際上是謀圖對自己更大的利益。向對方說明利害關系(拉攏他,講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對方就一定會為我所用。要想征服對方的心,沒有比投其所好更好的辦法了。他喜歡的我就喜歡,他厭惡的我就厭惡,我與他是一條心的,他就不會把我當外人。


權奇卷八

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誘之以計,待之以隙。不治獄而明判,不用兵而奪城,非智者誰為?

譯文:善于明察的人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善于思考的人能夠正確地選擇。設下計謀來引誘他,等待他露出馬腳。這樣不用審問就能夠明白的判決,不用出動軍隊就能夠奪取城池,不是智慧的人誰又能夠做到呢?

 夫欲行一事,輒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釁興。此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譯文:要想做一件事情,要借口其他事情來遮掩,不要讓別人有所懷疑,不要使別人對你要進行的事情產生阻力。這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緩之,消其勢也,而后徐圖。

譯文:當事情有不可抗拒的時候,就不要抗拒。拖延,延緩,消除它的攻勢,然后再圖謀它。

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偽。偽稱天命,其徒必廣。將計就計,就勢騎驢,詭之異之,以伏其心。此消彼漲,此漲彼消,其理一也,不詭于敵而詭于己,己之氣盛,敵氣必衰。

譯文:借助鬼神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人們就沒有辦法辨別真假了。借助天命,追隨你的人就一定很多。這邊的減少那邊的就會增多,這邊的增多那邊的就會減少,道理是一樣的。不這樣對待敵人,而對自己人使詐,自己人能士氣高漲,敵人的士氣必然就會衰落。

意欲取之,必先縱之;意欲除之,必先驕之。然后乘其勢矣。
  
  譯文:想要征服他,首先要縱容他;想要除掉他,首先要使他驕橫。然后就可以利用形勢了。

敵強則弱之,敵實則虛之。弱之虛之,不我害也。

譯文:敵人強大則想辦法使他變得弱小,敵人真正存在就要想辦法同化他不與之較量。敵人弱小了,不存在真正地威脅了,我就沒有什么禍患了。

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彌禍患于無形。釜底抽薪,上樓撤梯,雖曰巧智,豈無大謀?

譯文:偷梁換柱,移花接木。運用這樣的手段,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消除禍患了。釜底抽薪,上屋抽梯,雖然有些巧妙的智慧,但是其中怎么能夠不包含大謀略呢?

人構我,我亦構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反客為主,后發制人。

譯文:別人陷害我,我也陷害別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邊被動為主動,能夠后發制人。

必欲使人為某事,威逼之,刑罰之,利誘之。由遠及近,從小至大,循序漸進,然后可用。

譯文:一定要謀人做某件事情,要威脅逼迫他,刑法懲處他,利益誘惑他。由遠及近,從小到大的順序,循序漸進,這樣就能夠順利成章了。


謬數卷九

知其詭而不察,察而不示,導之以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

譯文:知道對方的詭詐陰謀卻故意裝作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表現出來,讓對方走到荒謬的地步。攻擊對方的盾一定要以能夠對方的矛。(即用對方犯的錯事來詰難他)

智無常法,因時因勢而已。即以其智,還伐其智;即以其謀,還制其謀。

譯文:指某沒有固定的法則,因時間形勢而各有不同。就是說用別人的智慧來對付別人,用別人的謀略來圖謀別人。

 間者隙也,有間則隙生。以子之伎,反施于子,撥草尋蛇,順手牽羊

譯文:間就是裂痕,有了裂痕就產生了可以被人利用的機會。用你的伎倆反過來施加到你的身上,如同扒草尋蛇,順手牽羊一樣容易。

彼陰察之,我明示之。敵之耳目,為我喉舌。借彼之口,揚我之威

譯文:敵人暗中刺探我的情況,我就公開的展示一些虛假信息。讓敵人的耳目成為替我說話的口。借他的嘴來宣揚我的威信。


機變卷十

譯文:一個人生死存亡可能取決于某一天的抉擇,而國家的安危也可能決定于某一天頒布的政策。(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唯獨只有智者才能夠見微知著,臨機而斷。依仗形勢而興起,等待時機而行動。實際不與我決定但是怎么樣運用時機卻在于我。所以智謀沒有固定的模式,只不過在于心中靈活的運用罷了。

**機者變也。惟知機者善變。變則安,不變則危。
**
譯文:時機就是不停變化帶來的某種做事機遇。只有能夠洞察時機的人才能夠住住時機。能夠隨時機而妥善變化就能夠安身立命,否則就會有禍患。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讒起。察其由,辨其偽,除其隙,讒自止矣

譯文:東西一定要先腐爛了才會滋生蠹蟲,事情一定是有了裂痕才會滋生流言。審查事物發生的原因,辨別其中的真偽,阻塞它的裂痕,讒言自然就停止了。

知機者明;善斷者智。勢可度而機可恃,然后計可行矣。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見機行事,以計取之,此大將之風也

譯文:能夠看清楚時機的人就是明,善于在時機前取舍就是智。事情可以預測而時機可以利用,然后計謀就可以施行了。能夠在變亂中不驚慌,面對危難不自亂陣腳。見機行事,靠計謀來智取,這就是大將做事的風格。

將錯就錯,以訛傳訛,移花接木,巧取豪奪。敵快我慢,以智緩之;敵強我弱,以計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長。敵緩則我速,敵弱則我強。此亦機變也

譯文:利用敵人的錯誤來向敵人傳播錯誤消息,用敵人的錯誤言論來訛詐敵人,移花接木,巧妙的爭取,勇猛的爭奪。敵人快過我方的速度,就要用計謀來延緩敵人的攻勢;敵人比我方強大,就要用計謀來拖垮對方。能夠對強大的敵人釜底抽薪,就能夠使我方和敵方的勢力此消彼長。敵人的速度變緩慢了,我方的速度相對起來就變快了;敵人的實力變弱小了我方的實力就變強大了。這就是事物變化的樞機。

危在我,而施于人。故我危則人危,人不欲危,則必出我于厄難

譯文:我有了危難,就把我的危險強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我和別人是一同處于危難之中,人們都須希望危險降臨,就一定會把我從危難中解救出來的。


諷諫卷十一

諷,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諫不可諫之諫。諫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諫人者宜為人謀,不為己慮。

譯文:含蓄的`諷喻,是用來說不能夠直接說出來的話的,勸誡不可以勸誡的事情的。勸諫者不可以忤逆對方的意愿,而需要體恤對方的情感。勸諫者應該為對方考慮,而不是為自己謀劃。

或激之勉之,以證其不可行也。或諷之喻之,以示其繆。進而推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

譯文:對受諫人應該用激將或者是勸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者諷諫或者比喻,來說明對方的謬誤。按照對方的思路推斷下去,來證實對方的舉動不可行。勸諫,不宜操之過急而應該緩和一些,言語不能太過直白而最好委婉說出。

譯文:在玩笑之間流露出道理,在詼諧之中包含道義。如果看到君主的過失而不去勸諫,是輕視君主的危難。輕視君主的危難這種事情,忠臣是不會去做的。


中傷卷十二

天下之至毒莫過于讒。讒猶利器,一言之巧,猶勝萬馬千軍。

譯文:天下最惡毒的事物沒有超過讒言的。讒言就像利器,一句巧妙的讒言,就可能勝過千軍萬馬。

讒者,小人之故伎。口變淄素,權移馬鹿。逞口舌之利劍,毀萬世之基業

譯文:進讒言,是小人常用的伎倆。用口就可以顛倒黑白,就可以指鹿為馬。用口舌作為利劍,就可以毀掉萬世的基業。

譯文:或者用無中生有的言論加以誣陷,或者栽贓嫁禍,把對方置于不義的境地。或者用制造事實來陷害對方,或者用利益來誘惑對方犯錯,使他處于不忠的境地。惡語中傷應該不露痕跡,想貶斥對方,就要先贊揚對方,看起來是贊揚其實是貶斥。

譯文:相信別人口中的是非,就如同相信了石頭可以浮在水面上,而木頭會沉到水底一樣。奸邪小人的言論,能夠把直的說成曲的。所以領帶最忌諱的是相信別人的讒言,一旦相信了別人的讒言就會受制于奸人,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面應加以明察。然而類似的事情即便身為君子也是難免會做的。假如君子心中想著國家大事,但是卻去做小人做的事情,可以嗎?

**小人之智,亦可謀國。盡忠事上,雖讒猶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
譯文:小人的某些智慧也可以用在國事上面。為了對領導忠誠,雖然進了讒言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君子常常做小人做的事情,也就和小人沒有什么區別了,所以君子應該謹慎。


美色卷十三

**亂德則賢人去,失政而小人興。國則殆矣。
**
譯文:搞亂了德行賢人就會離去,政事出現了偏頗小人就會得勢。這樣國家就危險了。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動者,情必矯也。然好色不如尊賢。近色而遠賢臣,智者所不為也。

譯文:美人在面前而不動心的人,一定是裝出來的。然而喜歡美色不如尊崇賢人。接近美色而遠離賢人,智慧的人是不會那樣做的。

孰謂婦人柔弱?一顰一笑,猶勝百萬甲兵。

譯文:誰說女人柔弱?一顰一笑,有時候能夠勝過百萬雄兵。

譯文:有智慧的人用美色去攻擊別人,愚蠢的人用美色來討伐自己。

色必有寵,寵必進讒,讒進必危國。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實由美色之好也。

譯文:美人就一定會受到寵愛,受到寵愛就一定會進讒言,讒言一旦被相信就會危及國家。然而失去天下并不是因為美人引起的,而是因為喜歡美人這個弊病引起的。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謀,千載之下,綿綿不絕。人主宜詳審之。

譯文:借助美色而包藏禍心,出賣色相而成就其陰謀的人,千年以來,綿綿不絕。領導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圣賢事業,非大志者何為?故色賢之分,知其所取舍。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

譯文:圣賢的事業,不是胸懷大志的人誰能夠擔當?所以好色者和賢君的區別在于,知道什么時候應該要什么,不要什么!所以齊桓公晉文公雖然好色,但還是霸主;唐太宗宋太祖雖然好色,也還稱得上明君。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
譯文: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們不愿讓財物委棄于無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們擔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出現,所以連住宅外的大門也可以不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732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214評論 3 42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781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588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31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99評論 1 327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98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8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441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89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88評論 1 372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933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13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2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310評論 1 293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112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334評論 2 377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本書是一代名相張居正對權謀之術的所思所悟,共13卷。 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
    緣起比爾哥閱讀 195評論 0 1
  • 古籍《權謀殘卷》原譯文 張居正(明代) 智察卷一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 【...
    漢唐雄風閱讀 1,234評論 1 6
  • 智察卷一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 譯文: 月亮出現暈就會刮風,柱石一旦濕潤就...
    黃震閱讀 266評論 0 1
  •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 翻譯:月亮出現暈就會刮風,柱石一旦濕潤就會下雨,人間...
    奔騰的螞蟻閱讀 803評論 0 0
  • 權謀殘卷是由大明第一權臣張居正所寫,自己能掌控朝權十來年,左右皇帝想法,實施自己的政治理想,這是歷史上幾千年也鮮有...
    愛讀書的陜北大叔閱讀 965評論 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