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把自己一直處在一個固化的環(huán)境中,這是我這段時間最大的感悟。
之前有一段時間沒有在熟悉的工作環(huán)境中,對于我這樣適應(yīng)能力算不上優(yōu)秀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壓力的。而正因為壓力大,環(huán)境變化,我才在忙碌的間隙里越加體會到必須要做些什么的必要性。有些忙碌的日子,晚上回家什么也不想做,只想躺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玩游戲吃零食。不過,一旦當我克服了某些誘惑,轉(zhuǎn)而去做一些看上去不那么美妙,但我必須要做的事情時——即使那只是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疊個被子,洗個碗,看幾頁書,把凌亂到看不順眼的書柜歸整妥當,丟掉一些明明已經(jīng)用不到,卻還因為某些奇怪的理由留下的東西——就會有一種莫名的充實感。在這些心態(tài)的微妙變化中,我開始實行所謂的一百天計劃。第一次了解到一百天計劃這個概念,是在戰(zhàn)隼老師的微信公眾號上。他發(fā)起了一個一百天計劃,號召人們用一百天去每天做同樣的一件事情,以達成某種效果或養(yǎng)成某種習慣。
在看到這個計劃以前,我常常聽到的是由另外一些量詞所構(gòu)成的內(nèi)容相似的計劃——“21天計劃”或是“XX天養(yǎng)成一個XX習慣”,類似的理論還有很多,比如TED上也曾有一個知名演講是關(guān)于“用30天去做某件事”,影響廣泛。然而不管是21天也好,30天也罷,對于真正改變一個人還是太過短暫,最多只能算是起步而已。的確,心理學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可以推論出多數(shù)人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就能把堅持的事情化為長久的習慣,不過,對像我這樣毅力不足,想法多多的人來說,還是不夠的。人本身就具有復(fù)雜多變易妥協(xié)的心理特質(zhì),這個運用心智與自身斗爭的過程并不簡單。在我看來,這是一場長期而持久、直到生命的終點的斗爭。
一百天則會好一些,連續(xù)做一件事情100天以上,已經(jīng)足夠稍微用心的人得到可視的進步,或是達成一門新的技藝的入門,這將會在本質(zhì)上影響與改變一個人。比如用一百天去學習化妝,堅持每天畫一個精致的妝容,那么,只要你不是太過愚笨且不懂學習,一百天后至少可以做到化的妝不至于丑得出不了門。比如用一百天去每天烹飪一道美味,一百天后你就學會了一百個菜,并且有很大可能融會貫通,給你一些材料,不會束手無策。再比如一百天堅持某種習慣,時刻抬頭挺胸收腹,相信一百天后,含胸駝背的不良習慣就會從你的身體中消失(生理因素導致的除外)。
聽起來,一百天計劃足夠美妙,實行起來卻并非如此。我首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制定計劃。對于我這種貪心的人來說,我有那么多的事情想要去做,有那么多的夢想想要實現(xiàn),寫作,重要;畫畫,必須;學習理財,嗯,刻不容緩;學習英語,毫無疑問,這是必備語言技能好么,這么說起來,日語也想學啊;運動,身體是一切基礎(chǔ),更不能少;保養(yǎng),對女人的意義還用說么;還有攝影、音樂、閱讀、掌握一門手工藝……如果一百天只能實行一個,那實在不夠高效,等我學完做完,是否都已垂垂老矣?可是,要是同時進行多個,哪怕只是兩三個,出于我對自身的了解和理性認識,很有可能發(fā)展成兩種情況。
1.三分鐘熱度。開始激情滿滿,超負荷運轉(zhuǎn),數(shù)天后惰性發(fā)作,或遇難而退。
2.部分任務(wù)完成,部分未完成,產(chǎn)生的挫敗感導致全盤崩潰。
兩種情況同樣令人郁悶。
還有一種最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我用超人一般的毅力同步推進多項任務(wù),每天除了休息以外的時間都被平均分配,確保每件任務(wù)都有所進展。而這么做唯一的后果就是四個字——一事無成。
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中斷后的再啟動。以現(xiàn)代人的分心程度,加上一些客觀因素,計劃中斷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情況。不得已的原因也好,主觀放縱也罷,一次中斷,就可能再也無法啟動計劃。一方面,是再啟動對毅力和意志力的要求更高,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拖延,需要重新尋找足夠的動機;一方面,中斷計劃的挫敗感、內(nèi)疚感等負面情緒可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心理阻礙,即使“重啟”,也需要至少數(shù)倍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再度找回剛開始的那種成就與滿足,而順利實施計劃的幸福感更是無從談起。當然,如果克服了這個難關(guān),重啟計劃并堅持到最后,說不定能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因為這里面增加了一層戰(zhàn)勝自己的意義。
在一百天計劃實施中提出種種問題,并不代表我是個悲觀的人。相反,我對很多事物充滿了好感和好奇心。這種多樣化的興趣發(fā)展甚至顯得有些貪婪,這是導致第一個問題的原因。
大多數(shù)時候,“貪心”不是個好的屬性,雖然在某些時候,如果找對了方向,一個偶爾“貪心”的人能得到比“清心寡欲”的人更多的樂趣。前提是,這個人的“貪心”不是長期的、不自知的、無節(jié)制的、盲目的、或是由他人或社會所操縱的。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不克制我的貪心,從中找尋到自己的“專注”,就會一事無成。
上周,我做了一個簡單的表格來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劃分輕重緩急,分階段推進的方式。
表格由9個獨立的一百格構(gòu)成,3X3結(jié)構(gòu)分配到一頁紙上,每個一百格上面留出一行空格以做注釋。我將這張表打印出來,選擇一個頭腦清醒、環(huán)境安靜的時段,將我想通過一百天實行的任務(wù)列在白紙上,再選擇其中一些,按照對我來說的重要程度逐一分配到9個百格上的注釋欄內(nèi)。(這個選擇和取舍的過程來自之前的經(jīng)歷和學習,是我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思考和分析得出的,此處不再累述)
第一行3個百格是“主線任務(wù)”,就是以我的人生、職業(yè)規(guī)劃來說必須要做的,想要一輩子堅持下去的,重要且長期的任務(wù),對我來說是寫作和繪畫;第二行3個百格是“支線任務(wù)”,是目前的其他階段性任務(wù),比如今年要通過英語考試,那么英語學習就列入這一欄,近3年內(nèi)想養(yǎng)成理財?shù)牧晳T,那么理財方面的時間投入就以1小時為單位列入這一欄;第三欄是習慣和趣味類,比如11點前睡覺、學會一百個笑話、丟掉一百件東西(與斷舍離理論聯(lián)系)、快走30分鐘、和家人聊天(陪伴)等等。除第一行外,其他兩行的任務(wù)都可以在之后刪除或調(diào)整,不過我給自己的要求是至少要填滿第一個百格,才有資格選擇放棄。
表格填好后,每天隨身攜帶。完成一項,涂掉一格,每晚睡前總結(jié)、早晨再看一次以作提醒,事實上,經(jīng)過幾天時間,我對表格上的各項任務(wù)情況就已經(jīng)了然于心,并不需要時時確認了。
填好表格只是一個準備工作,關(guān)鍵在于如何去完成它。我對自己定下的規(guī)則是,將主線任務(wù)中的一項定為“唯一任務(wù)”,每天必須完成(出于我的實際情況考慮,我的選擇是固定必須完成寫作一欄,每天千字以上)。只有一項規(guī)則,再沒有其他。至于別的任務(wù),若有余力或興致,完成后勾選好就是,不用刻意去做到。完成主線任務(wù)一百天后,下一個一百天,再將“必須完成”放到另一個主線任務(wù)上去。
看起來,這和普通的百日計劃沒什么不同。也是選定一件事兒,悶頭做一百天而已。不過,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發(fā)生了。在我每天完成唯一任務(wù)后,往往會超出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而且因為很清楚下一個100天我可能會開始另一個新的計劃,如果有空閑或者有余力,我就會興致盎然地做一點唯一主線之外的任務(wù)。那種額外完成后勾選的成就感是十分令人開心的。而反過來,如果哪天我特別忙碌,只勉強完成了唯一主線,我也不會因為其他任務(wù)的未完成而陷入不安——因為那些并不屬于這一個百日計劃。同時,那種好多事如果不做就來不及了的感覺也消失了,他們被列在紙上,并不屬于這一個一百天計劃,但我清楚地知道,我正在,或?qū)⒁稽c一點地實踐他們,并將在這個過程中去蕪存菁,如果實踐一百天后,我還對某個任務(wù)有興趣,那么他自然會成為我的習慣,如果不能,那就可以干脆地從我的清單中刪去了。
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如果不克制自己的貪心,從中找尋到自己的“專注”,那么可能會虛度掉很多寶貴的時光。不過,如果本人不在意且享受這個狀態(tài),倒也不必特意改變——生活本就多樣,全憑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