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正月15為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是古代未婚男女借賞花燈為自己物色對象、結識對方的日子,因此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每年的2月14日為西方情人節,又叫圣瓦倫丁節或圣華倫泰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2017年的元宵節與西方情人節僅相差2天,一項網上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30歲以下年輕人喜愛西方情人節勝過元宵節。同時,各大商家圍繞西方情人節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商業、娛樂和文化消費,而關于元宵節的周邊商品卻相對較少,大部分都是圍繞食品方面,以至于一些人吐槽:“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人們只注重吃,把傳統節日的精神內容給丟了。”
西方情人節等“洋節”受到了年輕人和商家的歡迎,但與此同時,元宵節的傳統節日在不少年輕人心中的熱度卻在減退,儀式變成了負擔。這樣容易導致年輕一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對“洋節好、西方東西好”的“崇洋媚外”心理,對于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形成威脅,我們應該在傳承傳統節日文化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傳統節日宣傳手段要與時俱進
不少年輕人認為,我們要與時俱進創新傳統節日文化宣傳方式,圍繞元宵、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寓意和文化內涵,增加節日文化內容,延續文化精粹。可以在傳統節日期間,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以及其他新媒體創作更多易于傳誦的節慶宣傳視頻、段子,創造主題鮮明、寓意深遠的節日文化,增強節日民俗活動在民間傳承的吸引力。如元宵節在張燈結彩的基礎上,增加花車巡游等等歡樂元素,支持和鼓勵民間以多種方式營造濃郁的節日氣氛,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讓群眾在休閑娛樂中感受文化韻味。
發展傳統節日文化關聯產業
部分商家表示,我們應該更新產品開發理念,注入節日文化元素,設計適合年輕人和廣大群眾普遍感興趣的節日飾物、禮物、服裝、玩具等產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文化得以記錄和流傳,更加緊密地融入到民眾日常生產生活中。要加大對洪梅花燈等節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避免一些傳統習俗、手工技藝因被邊緣化而失傳。推進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與文化創意產業創新轉型的有機結合,培育節日文化產業鏈,大力支持發展節日旅游、節日動漫、節日體育等節日文化產業,推動傳統節日文化創新傳承和健康發展。
將傳統節日文化寫進教科書
一些專家學者建議,要有意識地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將傳統節日納入幼兒園、小學課程教科書,系統地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寓意和文化內涵,融入課堂和社會實踐中,增強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體驗和理解,使青少年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