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從一大早打開微信開始的,滿滿都是元宵祝福的話語、段子、表情和小視頻,醞釀著過節的氛圍;還有充滿著元宵節快樂祝福的溫馨喜悅的微信紅包,一天下來,也搶到好幾個。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我們這里,普遍的說法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貌似是個有文化的說法,或者說是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來漸漸也有很多人長了見識和文化,才開始稱元宵節,但是,中年以上的人,普遍還是稱正月十五。至于我本人,也是在遷居縣城的近十年,才習慣叫元宵節,并且還是以說正月十五為主。
在我們這里,過完年,接著還有正月十五,再接著還有正月三十的了(音liǎo)年,年才算過完。正月忌頭,臘月忌尾,意思是年頭年尾講話行事都要特別講究趨吉利避忌諱。一年中,還有三月三、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七月半(中元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冬至、小年。其中三月三是廣西著名節日,現在已成為廣西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六月六是嘗新節,玉米剛剛開始成熟,用帶漿的糯玉米磨成糊糊包粑粑嘗新。其它節日和全國大部分地方的過法和意義大致相同。
在農村,在我的記憶中,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之前,過節主要體現在吃和祭祀祖先兩個方面,此外并無其他儀式和慶祝活動。過年、正月十五和了年肉食比較多一些,還有清明節和七月半兩個節要祭祀祖先有肉食;其它節就比較清淡了,基本可有可無,記得住,并且有條件,就過一過,忘記了或者沒有錢不過也無所謂。過年自然是最大的節,正月十五還有年的余味,大概因為留戀過年,所以在正月結束那天,再過一個了年。在80年代基本每年能殺一頭年豬的年代,農村一年的肉食主要就靠殺年豬做成臘肉,所以除了重大的節日,平時都盡量省著吃,特別會打算或者少數能殺兩頭以上年豬的人家,才能攢得下幾塊臘肉吃到年尾。
至于節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意義,農村并不知道多少,也不在意。祭祀就是最主要的節慶文化傳承。我是因為出來讀書并參加工作,通過讀書看報紙以及后來上互聯網,才慢慢對這些節日的起源、傳承和文化意義有了一些基本了解。90年代以后,農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農民外出打工做生意等接觸外界越來越多,節日也隨著物質條件改善過得豐富起來,主要也還是體現在吃喝方面,沒有誰去聯想和挖掘這些節日的歷史文化內涵,頂多是年年看電視多了,知道八月十五有合(闔)家團圓的意思。
說到文化傳承,我想起七夕,這幾年,年輕人也開始過起中國的情人節,這是中國文化人對于弘揚國粹以及東西方文化影響力等問題的研究、擔憂和努力的結果。在我們農村,七夕不叫七夕,叫七月七。依稀還有印象,貌似童年時候母親講過類似鵲橋相會的故事。母親沒有文化,是從祖祖輩輩口口相傳得來的。這些典故從古老的書籍傳出來,在祖祖輩輩遷徙生活中傳下來,依稀留下一個有情人一年終于能夠相會一次的凄涼悲傷又有美好憧憬的童話故事,很不容易了。倒是在我們農村,把七月七演變出一個實用的民俗,在七月七取水泡米,說是那天的水泡米不容易發酸,浸泡幾天的糯米、大米、玉米拿來磨成米漿,濾干,做湯圓,做粑粑。這個節基本也就不算是節了,只有需要取水泡米的人家,才會偶爾記得,提起一句,也就是一個有一些實用意義的好日子罷了。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基本沒有人講究七月七取水泡米了,七月七這個節就基本沒有人記得了,幾乎已經消失了;又由于七夕這個中國情人節的文化普及,由年輕人過起來吧!不過已經不是我們這里原來意義上的七月七了。
節日的起源應該首先是為了紀念一個重要的日子,并逐漸賦予它各種思想和文化價值而得以傳承,在傳承中隨著時代的需要被不斷被賦予一些新的意義,得以流傳至今。其中,帝王統治階級出于各種需要,對節日弘揚傳承有重要的影響,節日所承載的思想和文化價值越多越厚重,影響力也就越大。隨著歷史的變遷,除了過年,清明、中元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幾個具有實用意義和特別的文化價值的節日,還有很多都會慢慢淡去,只在起源發祥的地方得到傳承,或者歷史變遷中一些移徙遷居的族群中因特殊意義而傳承下來。
過年的起源很難考究了,個人認為源于季節時令的自然規律,并因農耕文明發祥對糧食谷物的原始崇拜祭祀而產生,兼有狩獵文明和祭祀勤勞勇敢智慧的族群領袖、先祖,熟先熟后無從考究,隨文字和歷法的產生得以逐漸固定,并按照歷法傳承。至于歷朝歷代風俗民情如何變遷,統治階級賦予過年多么厚重的文化意義,都抵不過季節時令這個自然規律對過年這個節日的主導作用,以至于至今我們的工作生活都是以農歷以過年為主要的時間段落節點。使用西方歷法的民族、國家和地區,雖然歷法不同,元旦和過年的意義卻是一樣的。因此,過年是因實用意義主導而傳承的節日。清明節和中元節,則是因祭祀文化而在漢民族及所有受華人民俗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傳承發揚。端午節則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民族精神傳承的紀念日,與其說是紀念歷史人物,更重要的則是傳承一種精神文化。中秋節,則是因為一年一度月亮最圓,以及季節氣候等因素,都最適宜人類產生抒發感懷的情緒,而被賦予想念、思鄉、愛情、聚會、團聚、團圓等文化意義,得以傳承,文化意義大于實用意義。七夕則是典型的因許仙和董永愛情故事文化而演繹并得以傳承的節日,足見愛情是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而今,更是已提升到了關于東西方文化命題的高度。還有很多節日,在不同地區或多或少都有傳承,各具民族民俗特色。在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傳承中,祭祀文化一直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在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中都或多或少都具有祭祀功能上得以印證。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節湊不斷加快,生活習慣不斷改變,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元化,人類的區域性、世界性遷徙越來越頻繁,人們的時間精力和精神層面都已經漸漸無力承載太多的節日活動,很多小節日逐漸淡出消失,只留下過年等一些影響廣泛深遠的節日還在傳承和弘揚。現在,大部分人都因各種原因煩過節,無意識地處于傳承和抵觸反抗的矛盾中,思想超前的城市人和大部分的年輕人,都非常向往并已經開始過起旅行年節,逐漸要把年節過成輕松愉悅的休閑長假。
每到過年和清明節、中元節,我都會想起一個問題:到我老的時候,估計難以留住孩子在家過年了;清明節,小孩一輩或再下一輩人還會像我一樣去祖宗的墳地祭拜嗎?七月半中元節還會燒包封紙錢嗎?其實同事朋友身邊人以及更多人都會想到并逐漸遇到這樣的問題。當然,這些困擾在年輕人都不是問題,這幾年,出現的網上祭祀就是一個先驅的解決辦法。
時代在變遷,歷史總在前進,文化傳承是永恒的歷史命題,無須我們杞人憂天!總之,年節不會消失,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是年節傳承的兩大生命,并且人類歷史長河還會按照它的規律有新的節日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