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反應。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并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時,我們傾向于考慮別人有什么錯。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在沙發上,而沒有掛在衣柜里,我們可能就會說他們是懶蟲。如果同事沒有聽從我們的建議,我們也許會指責他們不負責任。
有一次我應邀調解南加州的一些農場主與工人的沖突,這些工人是外國移民,他們與農場主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爭吵不斷升級。會談一開始我就提出兩個問題:“你們雙方各有什么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你們希望對方做什么?”一位農場工人喊道:“他們是種族主義者!”而一位農場主嚷道:“他們不尊重法律和秩序!”很明顯,他們都在指責對方,而沒有表達自己的需要。
下面一些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兩種方式的區別:
【工作】
通過批評:“你做的公司海報竟然出現了拼寫錯誤,怎么會這么粗心。”
說出需要:“公司的海報出現拼寫錯誤(觀察),我很生氣(感受)。因為我重視公司的形象(需要)。”
【親子】
通過批評:“你總是不把飯吃完,媽媽太失望了。”
說出需要:“你沒把飯吃完(觀察),媽媽感到失望(感受)。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