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京劇瑜老板的影響,我買下第一張戲曲的票。
所看劇目是戲劇根源昆曲,而劇目是經典的《牡丹亭》。
看戲,還是在小時候跟著姥姥去村里看大戲,果然驗了家喻戶曉的兒歌:“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看大戲。”可那時看戲,戲只不過是大家狂歡的趴體。小孩子們在戲場追逐打鬧,把每一個小攤都吃個遍。好像泥鰍一樣,不到戲結束,不到家長尖著嗓門高聲喊名字叫回家,根本就逮不著。反而是每每“不幸”被抓回家長身邊,“禁錮”在長輩的雙臂中,無奈只能看戲的時候,真是無聊至極。
而在《奇葩大會》上遇見唱老生的瑜老板,看到她年紀不大卻風度儒雅,不僅專業過硬而且無時無刻不忘推廣京劇令人敬佩。尤其是把被認為是老年娛樂的京劇,介紹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讓他們也接觸古老的國粹,并一點點喜歡上這門藝術,發現其中的樂趣,也開啟了我對戲曲的好奇心。
于是有幸來到梅蘭芳劇院,開始首次獨自觀戲之旅。
走進劇場,我驚訝地發現年輕人不在少數,目及之處青絲多過白發。
《牡丹亭》分四幕演出,丫鬟春香出場占盡機靈、調皮,主角杜麗娘一出場立刻點亮舞臺。繡工精細的長裙,我的位置甚至可以看到裙擺的花紋。妝容精致,發飾美而不累贅。整個裝扮活脫脫一個十六歲的青春少女,真是戲文所說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再配上劇情的春季游園,姹紫嫣紅、鵝黃柳綠也無法搶奪她少女掩不住地活力。
夢遇愛郎柳夢梅,兩人巫山云雨,也定下三世情緣。夢醒后的麗娘,思念成疾,日日盼情郎,卻最終無疾而終、撒手人寰。
《牡丹亭》的美妙不僅在于它絕妙地文學之美,遣詞造句雅俗共賞。有些語句,放在今天也是通俗易懂,令人捧腹。“甚良緣把青春拋得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要因循靦腆,想幽夢誰邊?”“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惹下蜂愁蝶戀”。看到來自明代的戲曲,以為古人都該正經古板,但其實所謂天性,是無論誰都難以扼殺的。尤其是愛的萌生。
因為上天所賜的愛戀,因為麗娘和柳夢梅對彼此的執著,讓這段情緣落地生根,杜麗娘也得以還陽,與情郎共譜戀曲。故事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結局,有情人終成眷屬。
雖然在坐念唱打中,不同于現在光電影音抓人眼球,不免有一段讓人覺困覺,但能親自近距離感受中國古典文化之美,讓我覺得此行也很有意義。
期待下一次戲場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