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個月結婚的好多。我的祝福都快送不過來了。就在剛才接到我戰友A的電話。我心里咯噔一下,這貨是要告訴我他也要結婚嗎?哎,又要隨份子了。
但,沒想到。他很無助的向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A認識了一個女孩,是個初中老師,女孩溫柔大方,男孩英俊瀟灑,兩個人非常聊的來。上周,A的姥姥過八十大壽,他也將女孩帶到了家里,想提前接觸一下家里的氛圍,見見家里的親戚。家人對姑娘很客氣,問寒問暖,其樂融融。吃飯的時候,男孩的大姨問姑娘,“家里做什么的啊,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啊?”姑娘說,“大姨,我父母都是工人,都退休了,我現在是咱們市三中的老師。”女孩回答的自信又瀟灑,給人落落大方的感覺。
但她似乎沒有感覺到這個回答已經讓這個飯桌上的人變了臉色。戰友送走女孩之后,家里的親戚便將他團團圍住,輪番轟炸。首先是男孩的二姨,“父母普通工人,這也沒啥社會地位啊,對咱們家沒啥幫助啊”。然后是男孩的老舅,“外甥啊,你找個醫生多好,上次不是給你介紹了一個醫生嗎,你找了醫生,以后咱們家里人看病也方便啊!”家里人嘰嘰喳喳了半天,最后大姨陳述發言。
“外甥,我們也是為你好,為了咱們家族好,聽老舅的,明天去見見那個醫生。”戰友騰地站起,大聲吼道“我爸媽都沒說什么,你們怎么這么多意見,我要找我喜歡的人,不是找你們喜歡的,你們喜歡的只是能給你們帶來利益的,還口口聲聲為我好!”
戰友電話里說這件事的時候,情緒還是非常的激動。我安慰他,“你別急,你的心情我理解,但對待家里親戚你的方式不太禮貌,這個女孩很優秀,我想你會有辦法讓家里人接受她的。”
其實,像A的遭遇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大家都是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我們的頭上,然后讓我們按照他們的意愿行事,我暫且把這類人歸結為“好人幫”。
02
我曾經被我一個朋友拉黑了,原因是他為我好,我卻不聽。
我之前在朋友圈轉發過一個募捐,是我大學同學的小侄女。一般這種募捐我都覺得是假的,甚至都不會點開的,但這次是因為是大學同學的侄女,感覺就是自己身邊的人。而且這個小女孩才幾個月大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和腎衰竭,所以瞬間覺得她好可伶,這完全已經get到我的同情點了哎。于是我就馬上將這個募捐轉發了出去。還沒到一分鐘,就看見朋友S在下面評論。
S:“你是不是傻?”
我:“咋了?”
S:“這孩子這么小得了這么多病一定治不好,你還轉發這個干嗎?”
我:“這個小孩多可憐啊,雖然我沒有那么多錢,但我也想盡個力。”
S:“這有啥可救的,還不如省點錢,可以讓父母如釋重負,也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你趕緊把這個募捐刪掉!我是為你好,你這轉發沒啥用!”
我擦。
在朋友圈這么轟炸我的,他是第一個,還是打著為我好的旗號轟炸我這顆善良的心。你可以沒有愛心,但你不能阻止我獻愛心吧,這樣的態度讓人覺得特別無聊。每一個生命的來臨都是命中注定,這個小女孩自然也是父母的心頭肉,為人父母當然會竭盡全力救治她,哪怕只有一線生機。而S卻不能理解我的難過之情,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所想的都是對的,并強行否定別人的價值觀。你只不過是你自己世界里的國王,但請別在我的生活里橫沖直撞啊。他把我拉黑,我還挺感激的。
03
其實,我們不能否定“好人幫”的初衷是真的為我好,但他們沒有考慮到我們實際情況和內心處境。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如果把你的那套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那所謂的“為你好”就是一種對他人意愿的不尊重。
馬克李維有一部小說叫《偷影子的人》,里面有句話很經典,你不能干涉別人的人生,就算是為了對方好。因為我們每個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取向和價值選擇,我們不要作他人生活的上帝。分清自己與他人,不要用自己的意識去丈量他人的世界。你看到的是也許是一縷青煙,但在我看來可能卻是一個屁。
最好的禮貌就是用合適的方法為你好,而不是站在更高的道德點和思維高度對我們指指點點,奉獻他們所謂的愛心。
奇葩說里的肖驍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我心里最無私的感情并不是嘴上說著為我好,用你的方式為我好,而是哪怕我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我萬劫不復,我回過頭,你們依然都在。我希望你們對我好,不是為我好。
只有這樣,彼之蜜糖,才會是,吾之雞湯。
作者:沐天,一個愛寫作愛旅行的理工男。公眾號:質迪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