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了幾篇熱門的推文,網友連連說小編說到了他們心坎里。
有一篇講,懂事的孩子大多自卑。我看到標題便點了進去,感覺確實有幾分道理,通篇文章包含了對孩子懂事的疼惜和同情,許多網友評論認為我們許多人由于種種原因禁錮了孩子的無憂無慮的天性,讓孩子變得自卑畏縮不前。
說起來,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懂得幫家長分擔些家務,花錢也不像身邊同學那樣大手大腳,成績也一直不錯,說話總會考慮再三,察言觀色。確實懂事,確實,有股子自卑。
自卑什么呢?
我手里的零花錢不多,所以不能大手大腳地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和零食,跟著小伙伴走到商店,嗓子眼里總是硌得慌,笑得很尷尬。我從不會向家里哭鬧著要,也隱隱約約知道父母外面為我打工賺錢,爺爺奶奶照顧著我,并不寬裕。
我成績一直不錯,是村里上的小學,大概是智商碾壓了其他小孩,成績一直不錯。該上初中了,我一直有個隱晦的想法,就是在鎮上讀初中,這樣就有許多老朋友,而且離家近一些,離爺爺奶奶近一些。
但有一天晚上,父親跟我說,我打算把你弄到市里去上初中。
我說,我不想去。
父親說,那你準備去哪讀?鎮上嗎?鎮上的教學質量不好,學風也不好,我會想盡辦法把你弄到最好的學校去,但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逼你,你自己考慮清楚。
我考慮了一會,說,我到市里去讀。
當晚我在被窩里偷偷哭了很久。
父親花了一萬五(那時候的一萬五并不是小錢),幫我買通了關系,上了一所師資力量雄厚的新學校。初中里的同學很多是市區劃分進來的,有一些是自己考進來的,也有一部分是買進來的,就比如我。
少時驕傲的我,發揚跋扈的我,自進入初中便一下子像變了個人似的,很沉重,很寡言,晚上住校會偷偷哭鼻子。有次返校時,穿上奶奶遞給我的襪子,突然崩潰地哭了出來,說自己不要上學了,不想上學了。奶奶輕斥我,說什么傻話啊。語氣里也有一絲不忍。
第一個月,我強撐著,自習課甚至課間都始終低頭讀書,最簡單的計算題也要謹慎復驗幾次,以至于這一直成為我的一個小習慣小毛病。謹小慎微。第一次月考,我考了班級第三。那一次,我看到了班主任驚訝又讚許的目光。
而我父親,始終沒有稱贊過我,至高中畢業,一次也沒有。我始終感到自卑,一是在高考這個獨木橋上,有太多優秀的競爭者,而我并不優秀。二是我從沒聽到過父親當面的讚許。在高考前夕,他跟我說了一句話,其實,考不上大學也沒關系的,我們努力過就好了。
那一刻,繃了那么多年的那根弦,終于松了。
如今想想,小時候的懂事,確實是由于自卑。我自卑,從濃烈到悄無聲息。自卑,是我起初自我意識萌發的一枚小芽兒,我謹慎地成長著,細想真是我的一種幸運,沒有辜負自己,更沒有辜負家人。無憂無慮,清高清冷,飛揚跋扈,自私自利,乖張肆意,溫順和氣……在同一個時代中,我們長成了不同的樣子,都很自然,都很美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