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來越焦慮了??粗磉吀覀儾畈欢嗟娜?,慢慢成為了我們追趕不上的對象,能不焦慮么。想買的買不起,想去的地方也去不了,能不焦慮么。
物價上漲,房價上漲,生活成本大,就業壓力大,中年危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未來充滿恐懼,失去安全感。怎么辦嘞?總要找一個出口。有需求就有市場,焦慮的時代創造了內容付費學習的風口。各種知識付費產品應有盡有,又讓更多的人,進入盲目學習的階段。
今天聽到一個新知識,醍醐灌頂,覺得深受啟發,很興奮,但是第二天該干什么還是干什么。明天又學到一個新知識,又變的很興奮貌似自己很虛心愛學,其實自己什么都沒有學到,充實感貌似讓你感覺很好,其實是一種成長的錯覺,真還不如睡覺呢!
不信你問問自己,你最近看過的書、上過的課、訂閱的專欄,你還記得多少?運用了多少知識點?產生了什么有價值的影響?
不要讓你的勤奮成為低水平的重復。只是一味的學習,卻從未思考過學習本身,你的效能怎能提高?認知水平怎能提高?
關于學習的幾點建議:
1、不要貪多,重在想明白
一個人不是學的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你想明白了。
如何評判你是不是想明白了,有一個簡單直接但很有效的評判標準——你能不能用你的話講出來。
例如:你想要了解職業生涯規劃。首先你要進行主題閱讀,了解這個領域的體系、分支、關鍵詞等等。
通過畫思維導圖,由點及面把這些知識點串起來作為你的學習路徑。然后用A4紙把它打印出來,放在床頭邊,每天看看,試試在不翻書的情況下,你能不能把學習路徑上的每個知識點用自己的話講一遍。
遇到講不清楚的地方,重新跳回到學習資料上,重新復習一遍。一直到你能講順為止。
如此來回的刻意練習,你學習的效能會遠超你的想象。
2、學完之后,就要趕緊想著輸出
看完一本書,上完一節課,你第一件要想的事就是我要輸出點什么?輸出的形式不限,大體分為以下幾種:
輸出內容:讀完一本書,輸出一篇讀后感;學完一個繪畫技巧,輸出一幅作品,上完一節攝影課,輸出一些精美的照片。
輸出技能:知識也能轉化為技能,比如表達能力、學習能力的上升,你更加知道如何搞定某類顧客。
輸出決策:孫正義在23歲的時候,得了肝病,整整住了兩年醫院。在這兩年當中,他閱讀了4000本書籍,平均一天閱讀四五本。輸出了40套商業計劃書,最終確定了計算機行業,成為了亞洲首富。
3、能運用到實踐中去
很多人學了很多沒有用的知識,如何掙10個億,如何做大企業,如何成為天使投資人,這樣的知識對現階段的你來說,根本就是無用。
從學習的角度看,這事也不靠譜!因為你學了根本就無法輸出,更何況運用了。不能運用的知識,無法練就出真本領。
學習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盡量去學你目前迫切需要的知識,學完立刻可以拿來使用的知識。
最好的狀態——邊學邊做邊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