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月星河
我不曾熟悉霞浦,拿出紫菜的包裝看看,標注的產地多是霞浦。我也未曾涉足福建,于是,靠著想像,認定那兒是不錯的地方。
除夕過后,福建霞浦,我來了。
浙江省與福建省相鄰。大年初一凌晨五點,從杭州市出發沿著浙東地帶一路向南,途徑金華市、臺州市,過了溫州市進入福建省。再往南開,途徑福鼎市后便到了寧德市,霞浦是寧德市下屬的一座海濱海島縣城。
浙東的寧波市、臺州市和溫州市是沿海城市。尤其溫州市,自然風貌、風土人情、飲食習慣與閩東有幾分相似,但閩東的氣溫更暖一些,方言上也比浙東方言更好理解。
從小深居內陸,對海的向往比較強烈。喜歡逛農貿市場,喜歡駐足海鮮攤位,不討厭海鮮的腥氣,認為是一種新鮮,喜歡收拾魚蝦,喜歡吃貝類。對海洋知識感興趣,愛看紀錄片,中學讀過《海的女兒》,做夢也總是夢見奇妙的海洋生物。
所以,海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
前年去過一次臺州溫嶺,第一次在六月親近黃海,身處七彩的小箬村中,美的不像話。第二次,在七月去了象山,在海邊的礁石崖壁上發現了小小的藤壺,太小不適合食用,沒注意退潮時間,其他海物無一所獲。但,第一次海島之行很是快樂。
這次來到霞浦,下午三點海水已經退潮,細軟金黃的沙灘上人們熙熙攘攘,海邊風大,盡管氣溫十幾度,仍然很冷的。在海邊穿什么衣服的人都有,我們穿的是棉服,單靴。還有人上身穿著棉服,赤腳穿人字拖,拎著塑料桶塑料鏟,頻頻低頭探索,悠閑的走在沙灘上。海水層層疊疊漫過,她的腳被打濕后白亮亮的,老遠就能看見。
海天一體,藍天白云,藍海白浪,仿佛天地間沒有了它物,只剩下我們盡情玩耍。因為已是冬季,退潮后的沙灘只有貝殼可以撿。揉開細軟的沙,翻開一片片半埋在沙灘里的貝殼,白色、紫色、花色。撿起貝殼,在海水里涮涮,干凈透亮,收入囊中,撿到什么樣的都很驚喜。
不想只撿貝殼,帶了根樹枝,在沙灘上挖一挖,一個個小沙坑里漚著清亮的海水。沙蟲退下的皮,像枯樹枝似的立在沙灘上,露出小小的頭兒來,不了解的以為是什么鮮活的海貨。手被海水拔地冰涼,往袖子里縮了縮,兩只手互相摸摸溫熱的手脖,感到暖和了不少。接著挖,繼續走。
走到沙灘的邊緣,發現一群人在細碎的礁石上搬開石頭翻找,好像找到什么寶貝,裝進了塑料桶。我們也加入其中,原來是石頭蟹!只要搬開一塊稍大一點的石頭,就會發現兵荒馬亂的一群石頭蟹,它們的體色偏灰偏紅,跟海邊的礁石類似。體型都不大,最大的有一塊橡皮那么大,最小的有手指甲那樣小。石頭一翻,它們沒有了棲身之所,慌忙逃竄,速度驚人。待你要去用手捏住那些來不及逃跑的蟹時,它們只好伸出鉗子,迎面而戰,但是基本都是手下敗將了,鉗子的咬合力比較小,即使被它鉗住,也不疼。
而且翻石頭,抓螃蟹的樂趣,已經把什么都沖抵了。
但是要記住,去翻那些不太大的石頭,表面較為光滑,菱角圓潤的。那些更大的礁石上布滿了生蠔殼,像一把把鋒利的小刀子,容易割傷手臂。
在海邊抓了會兒螃蟹,收貨滿滿。趕海的快樂已經體會,臨走時將它們放歸石灘。從石灘走回途中,撿了幾塊海石,現已帶回家中,當做紀念。準備買支油漆筆,寫上幾個字:2025年正月初一,拾于福建霞浦。
離開高羅沙灘,夕陽西下,附近村子里的一只土狗隨我們走了一段路,心情無比的放松。再次出發,來到海尾角,海風中藍白色的建筑,像是到了希臘的圣托里尼。走一個下坡,爬上海島,這邊風更大,但是景色很美,天完全黑了,游客都走了,村子里的人在家里吃飯看電視,黑夜的海他們習以為常。而我卻是第一次感受,吹吹海風拍拍夜景,別有一番風味。
晚上回到市區,在沿街一家挨一家的海鮮大排檔里吃到了正宗的灘涂海鮮。筆架藤壺、海魚及各類貝殼,目不暇接,都很新鮮,價格也不貴。除了海鮮,還有沿街售賣的春香,很甜,沒有一丁點酸,這是當地的物產。
霞浦的山與海,霞浦的海上農田,彩色浮漂,海鮮,小吃,水果,熱情的店老板,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離開霞浦繼續南下,有福之州,繼續西行,武夷山天游峰,都令我流連忘返。
這個春節,閩東之行,不虛此行!期待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