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別人文章的時候,喜歡品頭論足。一篇文章是否有明確無誤的“靈魂”,“骨架”是否健碩,“血肉”是否豐滿,邏輯是否清晰等等。
我們好像很輕松、很“自然”地就能判斷出那文章質量的優劣高低,然而,當把我們自己的文章擺在面前時,我們瞬間傻眼,覺得自己智商不足。
當我們作為讀者的時候,我們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寫作的原理,但是當我們作為寫作人的時候,就必須要有一定的方法論:
一、三條基礎常識建議
第一條建議:多寫、多寫、多寫……
因為文章寫得不好,才更要多寫。多寫一方面可以不斷磨煉我們的寫作技能;另一方面,只有通過多寫才能明白別人到底要什么。
第二條建議:認真思考所選擇品類的受眾屬性
當我們選擇“成長方法論”這個品類時,要想判斷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好不好,或者“讀者感覺好不好”,簡單的判斷依據就是:這篇文章對讀者來說究竟是否真的有用?
不管我們是寫散文、詩歌,還是短篇小說;也不管我們是寫報告文學還是話劇劇本。總之都要明白:什么對讀者來說最重要。是意境?是創意?是真相?還是結構?
在寫說理類文章的時候,最好認真思考一下我們是否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是否讓讀者意識到某件看起來已知的事情其實是未知的?是否做到證明給讀者看,某個他們一直重視的東西其實是次要的?
簡單的自問常常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條建議:寫作是雙向溝通而不是單向表達。
寫作不是自己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其實是一種雙向溝通。我們以為對方“不識貨”給出了差評而怒發沖冠,其實我們根本沒必要生氣:
因為對方原本就沒有識貨的義務和責任啊!
溝通最大的難度在于理解對方。寫作的真正難度在于作者要有能力做到與千萬讀者說話時,能盡量說的足夠準確而不被誤解;能說的足夠恰當而沒有傷害無辜;能說的足夠完整而不至于遺漏什么……
要想做到這些,必須經過自我訓練,但是很可惜,大多數人并沒有。
不管是當眾講話,還是公開寫作,我們基本上都是在進行一場“尋找最大公約數的游戲”。
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作者的玻璃頂其實是: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擁有多少讀者。
二、內容質量判斷原則
要判斷一篇文章內容的質量,第一要看它的邏輯是否嚴謹;第二要看它的論證是否精彩。
1. 邏輯嚴謹
嚴謹的邏輯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地透過表面,看清復雜事物的本質和脈絡,能夠讓我們更容易地說服他人。然而它貌似是基本要求但卻不容易做到,它有三個層面:
- 形式邏輯
- 非形式邏輯
- 認知偏差糾正
形式邏輯就是諸如簡單的三段論:一個大前提、一個小前提可以推出一個結論;當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確的時候結論必然是正確的。再比如或與非的邏輯判斷:A屬于B,B屬于C,那么A必然屬于C。
形式邏輯處理的是“必然”的推理,但現實中更普遍的不是必然,而是“可能”;由“已知前提”推論出“已知結論”的意義并不大,我們需要探索的是“未知”,這就是“非形式邏輯”。
只有接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與“未知”,才能不盲目“跟著感覺走”,才能不僅僅“聽從內心的聲音”。只有不回避學習非形式邏輯,才可能最終對身處的世界有清晰的認識。
認知偏差是一種系統性偏差,當我們做判斷時,它會使我們偏離標準,不再理性。認知偏差糾正就是指我們在認知事物過程中盡量不出現那種帶有規律性的誤差,這道坎是很高的門檻,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
邏輯差的人脾氣大。
寫作是雙向溝通而非單向表達,所以一方面要求自己務必邏輯嚴謹,另一方面要想辦法讓更多的邏輯并不嚴謹的讀者真正理解你所說的話且不引起不必要的情緒。
2.論證精彩
在論證的過程中,為了使我們的論證精彩,經常會用一些典型的事例來證明我們的論點正確。但是精彩、典型的事例不是憑空想象天外飛來的餡餅,我們要記得:
精彩的例子(證據)是攢出來的,不是想出來、憋出來的。
所以:
我們必須長期且系統地收集整理證據(例子)。
為了想擺脫“臨時抱佛腳”的窘境,起碼要做到兩點: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琢磨手里的東西(典型的好例子)可以用在那些地方?
只要想清楚我們所需要的東西,那些滿天飛的例子、證據就不會來無影、去無蹤、春夢了無痕地與我們擦肩而過了。
要做到長期、持續的創作,其實寫并不是難事兒,難的是正確的思考和系統的積累。所以我們一定要問問自己:
你做了哪些別人看不到的工作?
正是這些別人看不到的工作,才會讓我們的文章增色添彩。
三、關于所謂文采判斷
文采是指一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典雅艷麗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色彩和風格。一般來說,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過其優美的語言表現出來。因此,適當地修飾語言是可以達到增加文采的目的的。
這里有兩個最容易把握且效用最高的要素:
- 修辭和韻律
修辭之一的類比是一種非常特殊且有效的“溝通”工具:找到對方已知的點,然后去用那個他已知的點讓他理解他之前未知的點。
韻律,只要我們多一份刻意的打磨就會有,其實就是韻腳和節奏,這不但是基本功,也是最容易加分的選擇。
所謂的“文采”,最終就是思考與習慣的結果。
四、格式化寫作的好處
格式化寫作不排斥創意,但也并不是“每次都要有創意才對”。
最極端的“格式化寫作”方式就是“改編”。從古至今的多少中外名著被改編成各種各樣的電影,舞臺劇,每一次的微調改動都有些多多少少的動人創意。
最厲害的格式化寫作通常是把結構與元素抽象到極點之后,進行格式化。電影會有很多類型,這就是主要原因。
五、你為什么非寫不可
既然寫作是一種雙向溝通,由溝通的本質我們就可以明白寫作的目的,它在本質上就是為了產生影響。
只有我們的文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傳播才算是起了作用,否則那就是一坨堆砌起來的文字。如果那些文字可有可無的話,那就既談不上價值也談不上有意義……
如果我們的文章能夠長期吸引大量的注意力,那么它就有價值。
要判斷一篇文章是否有影響力,這就要看:
我的文章讀者讀過之后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六、修訂兩個概念:
所謂的聰明,指的就是一個人腦子里擁有足夠多的、清楚、正確、必要的概念,并且在這些概念之間建立了足夠多的,清楚、準確、必要的關聯。
所謂的進步與成長,無非就是不斷習得新的重要的概念與關聯,不斷更新已有的概念與關聯。這個過程不可能瞬間完成,只能靠積累——這是長期的掙扎。
《The Walking Dead》這本書給我們的收獲和感悟是:
怎樣成為戰友?只有主動貢獻主動犧牲的人才可能有戰友,才可能有團隊——否則都是早晚崩潰的團伙……
寫作的過程就是用我們足夠多的聰明讓自己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做什么事情都要講方法、有耐心,寫作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