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了一本日文版的《被討厭的勇氣》,然后每天花一個半小時左右讀一頁,先把它翻譯成中文,再從中文翻回到日語。很無聊的事,但自己做得很開心。每次看到寫下來的文字的時候,都會感嘆:哇,我居然能翻這么復雜的內容了!我想,如果我能堅持三個月,應該就能知道我的日語到底還有沒有得救了。
坐在電腦前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總結下自己的外語學習經驗---我也想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通過英語的高級口譯且能順溜地用,又是怎么把日語和法語學到看上去很美但完全沒什么用的程度的。自己覺得并不是語言環境的問題,而是目標:英語的目標是通過高級口譯,然后真的通過了,于是就聽說讀寫譯都過關了;日語的目標是通過一級考試,然后也真的通過了,然后就不知道后面該怎么辦了;法語稍有不同,從一開始就是全法語上課,也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考試,當時既會說又會寫,后來,后來時間長了就全忘了。
但寫著寫著,就越跑越偏。
過年的時候尹航在新生大學的分享中提到,“一塊聽聽”上的《天天用英語》系列,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熱情高漲,一個月以后90%的人都已經處于放棄的狀態。因為之前刻意練習小組的很多同學在這個課程中,所以特別關注了下它;然后發現,就算之前堅持30天刻意練習的人,也已經有不少放棄的了。想,如果把這換成《天天用日語》,如果我參加了的話,此時此刻,估計也差不多要放棄了。
我在一月份,其實也放棄了很多東西,將習慣清單上的項目刪了又刪,只剩下一定要做的事情;退出了所有有每周強制性打卡要求的群,不管自己是否為此付過費。因為發現,我的目標好像和別人不一樣,我的節奏也和別人不一樣。勉強自己一段時間可以,更長好像堅持不下去了。
最近看過的書,不管是《學習之道》、《Principles》、《五輪書》還是《成為作家》,都提到了一件事:
認識你自己,選擇真正適合你的方式,你必須首先是你自己,才有可能走得更遠。
然后深深覺得自己對自己好像不太好:
1.你曾經認真地觀察過自己么?
至少我從來沒有。看完《成為作家》以后試圖找自己在不是那么理智的狀態下寫下的東西,然后翻出來了以前的日記,草草翻過的時候發現原來寫給自己看的東西上我描述些什么寫得很清楚---沒明白為什么一試圖寫給別人看就慘不忍睹;當時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的晨間日記,現在完全不愿多看一個字---估計別人看我寫總結也是同樣的心情吧;原來在10年的時候我真的爬出過這個大坑,而后來的后來,居然又掉回去了而不自知......
當我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的時候,發現對自己的了解其實并不比一個陌生人多多少。
2.你真的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嗎?
《Principles》中有一段說:
生活就像一頓豪華自助餐,提供遠超過你能吃得下的美味。為了吃到你“最最”想吃的,你必需放棄一些你“有點”想吃的。
我以為自己足夠誠實,可是糟糕的是忽然發現,我對自己好像不那么誠實。
3.你為什么需要那么多理由呢?
決定撿回日語的時候,我對于自己這把年紀居然還在學完全不知道是否能用到的日語覺得很不好意思,然后先在網上搜了一圈“學日語有什么用”,發現基本不能說服自己;然后又自己創造了不少理由,最后成立的一條是:反正時間就在那里,不用也就這么過去了,我已經在糾結這個問題了,糾結也浪費時間,那還不如直接花點時間干這個。
后來才反應過來:為什么我干點自己的事情還要說服自己?太扯了吧。
因為,其實想要說服的不是自己,而是“假想中的別人”。果然很扯。
不是每件事都需要理由的,想做的時候也可以先做了再說,只要后果在自己能承擔的范圍內就好。
4.你到底是想和別人一樣還是想和別人不一樣?
不止一個人說過,我們應該選擇做“特立獨行且正確”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然而我們又會忍不住想要抱團---這點目前對我而言很困難,因為我根本不可能找到一個如我一樣天天花兩個小時打太極拳、學日語、寫文章、正在備孕、偶爾兼職上班、大部分時間在家還完全不做家務的人。可是我本來就是這樣子啊,為什么要和別人一樣呢?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希望不管發生什么事情,至少我能做到對自己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