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藩的作品,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匯聚了各地食物的特色與當地的歷史文化。
近期,朱振藩在紙的時代接受了《知行周報》記者專訪。他說:“他在餐桌上,能夠找到人生的真諦。”
“我與自己徒弟在一起,唯獨別人不認識我。”朱振藩一邊開玩笑一邊說。確實,初見朱振藩老先生時,他滿臉微笑,一種親切,和藹的感覺撲面而來。
說起大學時候,朱振藩特別喜歡研究風水和人相,并為此而癡迷,甚至是出版了諸多書籍,有些讀者說道:寧可不讀書,不可不識相。他也因此而被號稱為“半仙”,但是他也因為這一愛好耽誤了學習。“其中英語與數學都快接近零分。”朱振藩笑著說道。后來他在餐桌上發現了樂趣,并不斷的了解學習。隨著多年的積淀,他在此方面的造詣不斷加深,漸漸的他被大家尊稱為“臺灣食神”,而對此,朱振藩只是訕訕一笑。他說:稱號都是身外之物,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自己是一個隨和之人。
就這樣,朱振藩接觸到了許多美食,并研究了這些美食的歷史文化,慢慢的了解了龐大的菜系歷史,這為他后來撰寫該方面的書籍奠定了基礎。不過朱振藩說:食客只是生活中的另一種身份,有興趣才會去嘗試。
生活中,朱振藩并不會過于注重菜的過程與食材,他很大膽的說:凡是人們所吃過的,他都敢去嘗試,在味道面前,食材都不重要。對此,他更注重味道,而并非制作美食的過程。
在采訪中了解到:老饕與美食家的區別主要在于美食家的文化更高,朱振藩謙虛的說自己屬于前者。而對于《舌尖上的中國》上美食的傳承與追求,他認為此類活動的舉辦,有利于弘揚中國各地方的美食與向更多的人了解到當地的歷史文化。
在朱振藩所寫的書籍中,他更看好近日出版的《味兼南北》,朱振藩認為,雖然此書的章節比較短,但內容足夠充實,集他畢生心血的一本書。為保此書的嚴謹性,在寫該書時,朱振藩會花很多時間去學習當地歷史中的細節。
主辦:合肥紙的時代書店
采訪:《知行周報》社
文稿:程星皓
編輯:吳慮、王盛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