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成為了談之色變的名詞,網上全民探討如何消滅“熊孩子”,網民各種支招。知乎上每個關于討論“熊孩子”的帖子都是數(shù)萬的關注量,幾百條的回答。
“熊孩子”可不可惡?可惡!十分可惡!
可有一個人比“熊孩子”更可惡。
那些想盡方法、用盡手段對付熊孩子的人,說熊孩子就是欠揍的人,大多都還沒有自己的孩子吧?被我說中了?還有那個比“熊孩子”更可惡的是誰呢?聽我慢慢道來。
1、單身,無法理解的事
當時的我,還是單身。表姐有個3歲的孩子,過節(jié)帶著小外甥上我家串門。榮升阿姨的我,自然要做足樣子,陪孩子玩一玩,。小外甥讓我陪他玩擺象棋,擺滿了再推倒,推倒了再擺,樂此不疲。這個機械又無趣的幼兒活動,搞得我很焦躁,又不好表露出來。
小外甥每次擺好后,都會揚著紅紅的小臉,咯咯得樂。在別屋和長輩聊天的表姐,轉頭看著小外甥,臉上也溢著笑。我看著這娘倆,就覺得碰上了兩個傻子,這么無趣的事,有啥可樂的?
玩了一小會,小外甥“熊孩子”的惡魔本性,終于顯露了。他開始扔象棋,一開始往地上輕輕扔,后來就使勁的摔。我邊撿棋子,邊制止他,可惡魔一旦現(xiàn)身,沒有那么容易退去的。終于,小外甥扔的一個棋子差點砸了花瓶,驚動了表姐,表姐過來跟小外甥講道理,小外甥不聽。我和表姐一起收拾地上的象棋,小外甥就嘻嘻笑著跑去搶,搶到手直接扔遠,每扔一次就樂得大笑。表姐生氣了,將張牙舞爪的小外甥抱起,懷里的小外甥連踢帶打,不停的哭喊。當時,生氣的我恨不得自己上去揍小外甥一頓。表姐和小外甥到無人的房間里呆了一會兒,小外甥樂呵呵的跑出來了。真是孩子的臉五月的天。表姐出來后,一攤手說,“哎,這孩子太皮了”。當時,我 心里不以為然,孩子皮?還不是表姐你太慣孩子了?這種“熊孩子”怎么就不能揍一頓,這孩子就是欠揍,早揍了早好。
2、現(xiàn)在家里也有一個“熊孩子”
現(xiàn)在家里也有一個“熊孩子”。認識我家寶貝的人,可能會不同意。你家孩子就挺好的了,很聽話懂事了,還是個“熊孩子”?那是因為你看到的只是我家寶貝的一面,他也有“熊孩子”的一面。
多動,導致我家寶貝睜開眼就要玩,玩到精疲力竭才消停。這個玩有時候是純機械性的、重復性的,有時候重復玩一個游戲的次數(shù)會多到--玩的你懷疑人生,他依然樂此不疲。3歲寶貝跑得步順溜了,在我家樓下的小公園,自己一跑就是十幾圈,怕他摔著跟著跑吧,省得去鍛煉了。
3歲前,我和老公從來不敢領我家娃去逛商場,看著別人帶著孩子逛商場,無比羨慕。終于3歲了,一天,我和老公決定帶著寶貝去逛一下。一進商場,寶貝就不讓抱,撒開歡的跑啊,像小地老鼠似得,在商場人群中穿來穿去,我和老公就圍追堵截他,逛商場變成了追娃、堵娃、攔娃。沒辦法,只好放棄逛商場,去游樂園的充氣城堡,讓寶貝在里面又蹦又跳,消耗完他的力氣。
男孩子充足的精力和多動的性格,導致了他們天生就有惡魔體質。經過我家寶貝不斷的洗禮,我總結出對付變身“熊孩子”的娃,最妙的招就是想辦法消耗掉他的力氣。
3、“熊孩子”無處不在,家家都有
其實,不光我家有“熊孩子”,我表姐家有“熊孩子”,其實家家都有“熊孩子”。
不管別人眼里多么溫潤可人的孩子,在親人面前都是“熊孩子”一枚。不同的是有的孩子只在自己家里做“熊孩子”,有的是到哪里都是“熊孩子”,還有每個孩子破壞力的不同。
我曾經跟無數(shù)家長交流過,不管是懂事聽話的孩子,還是調皮搗蛋的孩子,家長都異口同聲的說,“在家里太皮了”。很多小朋友到了7、8歲這個年齡,在家里就不會乖乖待著。有的孩子即使看他們最喜歡的動畫片,都會爬到沙發(fā)背上看。我們當?shù)赜芯渌渍Z叫“七歲八歲討狗嫌”。
從科學上解釋,孩子的好動天性,特別是男孩子分泌的睪丸激素,注定了他們“熊孩子”的天賦。
我們可以問一下,有孩子的家長,誰敢說自己家里沒有“熊孩子”?沒有孩子的朋友,你自己小時候就不是一枚“熊孩子”嗎?
不管男生女生,在幼兒園、或者學生時代,在青春期,應該都有過結伴去闖個小禍的經歷。
你沒有?
那你的人生太不完整了。
同學聚會時,沒這些闖禍話題,和同學追憶過往,多么遺憾啊!
4、對付“熊孩子”,講道理沒有用,打也沒有用。
看了上面這句話,你肯定想,這也沒用,那也沒用,就放任“熊孩子”?
不是的!我只不過想說矯正熊孩子,不是簡單講個道理,或者揍兩下能成功的。
講道理沒有用很好理解,“熊孩子”惡魔附身階段,根本聽不進去任何話,他想的只是瘋玩。
好多人主張打,為什么說打也沒有用呢?“熊孩子”相對來說,都是很有個性的,如果打有用,他父母就真的會不打嗎?以我家寶貝為例,當時初為人母,也覺得責任重大。寶貝兩歲多,做了一件很嚴重的錯事。我覺得應該教育他一下,讓他長長記性,打打屁股吧。我邊跟寶貝講道理,邊用手打了屁股,寶貝很固執(zhí)己見,堅決表示不聽。被激怒的我越來越生氣,打的力道也越來越重,后來我決定停手不打了。在我停止后,寶貝扭扭屁股說,一點也不疼。不疼?我分明看到寶貝屁股上,清晰地印著我的很多手指印。從此,我就放棄了用打來和寶貝對話。
短時間內,特別是“熊孩子”惡魔附身階段,你做這些都沒有用,你能做的就是幫助“熊孩子”平靜下來,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才是和“熊孩子”溝通有效的方式。平靜以后,還是要講道理,一遍不行再來一遍,一天不行,過幾天再講,這一個道理沒把孩子講服,他是不會改變的。
5、更可惡的是“熊家長”
“熊孩子”固然讓大眾痛恨,但其實每個“熊孩子”身后都站著一個“熊家長”。與其說,大眾在吐槽“熊孩子”,不如說根本就是在指責“熊家長”。
“熊孩子”不可怕,就怕背后有個“熊家長”。熊家長大多愿意占小便宜,甚至有的熊家長為孩子會占小便宜而暗自竊喜,放縱孩子去侵占別人的東西。還有的家長看自己家的孩子咋看咋順眼,孩子隨便打人,他覺得那是孩子勇敢;孩子亂吵亂鬧,他覺得這樣很可愛;孩子沒有禮貌,他覺得孩子么都這樣,沒什么。
熊家長的心是偏的,而且偏的特別厲害。有個遠方親戚,一天,在路上碰見一個同村的人,求他給捎些東西。親戚問同村人,捎給誰?同村人說,你就給村里7、8歲小男孩中長得最好看的那個。親戚回家就把東西給了自己的兒子。同村人回家得知,親戚未把東西給他兒子,跑去質問親戚,為啥把東西給了自己的孩子?沒給他的孩子?親戚說,我到村里,左看右看,就我兒子長得最好看。這個小事,反映出了大多數(shù)家長的心聲,自己的孩子最好了。
熊家長帶出了熊孩子,熊孩子固然可惡,但熊家長更可惡,我們真正消滅和對抗的應該是“熊家長”。
家長不愿意成為“熊家長”,當孩子變身“熊孩子”時,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孩子惡魔附身,家長自己不存在惡魔附身吧。每當我家寶貝在公眾場所打擾到別人的時候,我都會第一時間向別人致歉。這么做一方面確實孩子做錯了,另一方面就是在潛移默化的告訴孩子,怎樣才是對的。我家寶貝是很有性格,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堅決不做。去年早上去幼兒園,從不愿意和大人打招呼,比如幼兒園的門衛(wèi)爺爺,在門口接待的老師,從來不問早上好。我和他談了很多次,他就是堅持不問好。沒有辦法,我只好每次都提醒他,他不問,我來問。今年過年后開學第一天,突然間他想通了,現(xiàn)在每天都會問大家早上好。
“熊家長”消失了,“熊孩子”也不會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