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熊,是大人“熊”
?1
“他們老師說這個孩子太自私,別人的東西他能玩,他的東西別人不能玩?!?/p>
……
老媽看著沉浸在動畫片里的五歲小外甥嘮叨起來……
我不知道幼兒園老師是不是對很多孩子的家長都是這樣說的,但是我肯定現在很多小孩子都是“唯我獨尊”。私以為小孩子的自私跟一些熊大人脫不了干系。
我不知道為什么很多大人逗小孩子的方式總是“讓我吃點你的糖”、“你看你真小氣”……然后孩子的家長同時還會在一邊幫腔:“可不嘛,小氣著呢……”
小孩子難道不會被大人這樣的逗趣,而更加舍不得分享自己的東西嗎?
前幾天在家時的一幕又出現在我腦海:小外甥在專心看動畫片,臉上沒什么表情。這時一個鄰居來了:“怎么了,盧天雨(小外甥的名字)?誰惹你了,怎么不高興?”
小外甥眼皮都沒抬一下地繼續看著他的動畫片,我猜他又在他的動畫片的世界里沒聽到別人喊他。“咋了?不高興?。俊薄谥貜蛦柫藥妆?,小外甥依然無動于衷之后,鄰居開始轉向我姐:“咋了?看人家不高興地,誰惹人家盧天雨了?”“誰知道誰惹他了!”我姐答。
這種經歷我小時候也有,本來我很正常地在干自己的事情,有個大人跑來逗我,然后最后我就真的像他說的一樣:是被人惹到在擺脾氣了……其實我本沒有任何事的??!
小孩子不具備表達自己的能力,當你這么說他的時候他沒能力組織語言來反抗,一個五歲孩子說不出“沒誰惹我,我也沒不高興”這樣的話,所以他只能承受、或者真的就變成了大人說的被人惹毛了,但是,他是被熊大人惹毛的!
有時候不是孩子的錯,是被大人玩壞了。
?2
“明年就上一年級了,算數也不會”,我媽在嘮叨我小外甥,并不是完全抱怨的語氣,感覺就像老公說老婆笨一樣,有一些寵愛的語氣在里面(這大概是我能想到最接近我媽那種語氣的描述了)。此刻小外甥依然在兩耳不聞窗外事地看著他的動畫片。
“誰說人家不會,你都沒問人家會不會,就說人家不會。”我很不喜歡老媽這樣說,我不知道她是真的覺得我小外甥不會算數,還是想通過這種激將法來刺激小外甥反駁她:“我會算,你才不會算呢!”
但是這種激將法在一個小孩子身上,特別是此刻沉浸在動畫片里的小外甥身上,是肯定不會起作用的啊。但這卻是我老媽一貫的作風,記得我小時候有時候在遇到類似事情,聽到她這樣說的時候甚至會很逆反地想:“哼!我就是不會?!比缓蟛焕砦覌尷^續干自己的事情,而其實我是會的。
“我上次回來,他還教我怎么算數呢,是不是,盧天雨。”小外甥應該還沒到有逆反心理的年紀,更可能是沉浸在動畫片里,但是我依然試圖希望他能向姥姥證明他會算數,而我則想向老媽證明:她的激將法對一個5歲的小孩子是不管用的。
可小外甥不理我,依然在他的動畫片里,
“盧天雨!你們老師怎么教你來著,‘把9放心里,把3放手上’,”說著我伸出三個手指頭,想著再伸9個手指頭么,我也不夠啊,驚!“然后怎么著,姨忘了,你教教我”,我是真的忘了上次小外甥怎么數的了,囧。
依然不理我,依然沉浸在他的動畫片里,
“盧天雨!姥姥說你不會算9+3,你不是還教姨怎么算呢嘛,來教教姥姥怎么算,讓她看看你會不會……”,
我終于把小外甥從動畫片里揪了出來,“把9放心里,把3放手上”,然后他伸出3個手指頭,依次數開來,“10、11、12”。數完三個手指頭數到了12,原來是這樣數的,囧……
“你看人家會吧,你都不問問就說人家不會”,
“8+7你會算嗎?”我媽又發出一記,而小外甥早就瞬間回到他的動畫片里,沒理我媽。
3
小外甥在家總是這樣,沉浸在動畫片里,別人跟他說話他很少理,總是得說第三遍第四遍甚至更多,而且還要使勁喊他他才會理,我不知道他是真的沉浸在動畫片的世界里,太融入了,以至于聽不到我們這些凡人說話,還是就像我們這些大人一樣,很多時候別人跟正在忙的我們說話,我們是聽見了的,但是因為在忙手頭上的東西,潛意識里不想分心,就無意識地‘裝作’沒有聽到。
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因為小外甥總是這樣,沉迷在動畫片中不理會我們,并且能看一天動畫片都不停下來,對此,我很擔心,擔心他的視力,更擔心他的成長。
“你看,他就不會算8+7”,我媽見我小外甥沒理他,又補刀了一句。
“人家還沒算呢,你就說人就不會”,也許我小時候也是這樣老被我這老媽不明不白地否定么,我一定要替小外甥扳回一城,并且試圖想向我媽證明“連我都能好好說話、好好交流的(嗯,我以前總是逆反心理很嚴重),不要總是試圖用否定別人來實現交流,激將法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對小孩子,這招更不管用”。
我又喊了幾聲把小外甥從他的動畫片里拽了出來,“告訴姥姥8+7怎么算,她老說你不會”,無動于衷,小外甥的心依然在動畫片里,這時候竟然還被動畫片逗笑了,到底有沒有聽到我說話!
“8+7怎么算來著,8放心里還是7放心里,盧天雨,姨不會,姨小時沒學,你會不會?教教姨?!?/p>
“……你看我就會,把8放心里,把7放手上,9、10、11……”遲鈍了幾秒鐘他終于理我,伸出手指頭數開來。
“你看,你都沒問過人家,就說人家不會,我一個月才回一次家都知道人家會算”,換我開始嘮叨我老媽……
4
記得有次跟家人視頻,我姐說四五個月大的小外甥女現在抓到什么都往嘴里放,不讓她吃,她就吃自己下嘴唇,而在視頻的過程中小外甥女確實全程在吸吮自己的下嘴唇,甚至想來啃手機。
我說:“她現在這個階段就是一心想著吃,你別阻止人家。你看有的外國人不都專門買個奶嘴讓小孩子一直含在嘴里嘛?!?/p>
“她現在開始長牙了,牙床癢,可不一心就想著吃?!蔽医氵@樣說道,其實想想也是這個道理。
而我之所以這樣對我姐說,是因為看到很多關于要滿足嬰兒“口欲期”的科普:“嬰兒基本沒有行動能力,手腳都還不受他們控制??谑菋胗變荷畹闹行暮团d趣的中心,他們對于身體的其它部位是沒有意識的,手腳的揮舞踢打都是不自主的。
吃奶是用口,饑餓或者不舒服的時候用口哭叫;憤怒的時候,用口咬母親的乳頭;抓到東西都往嘴里塞,這是他們唯一認識世界、與外部聯接的手段?!?/b>
這是來自生命的深層欲望,這是自然的力量。口欲期得到滿足,會給嬰兒足夠的安全感,更健康得成長。而不是被人類遺傳下來的動物本能“吃喝無度,儲存脂肪,度過饑荒”完全控制。
我已經在盡量用非文縐縐的語言向我姐說明,希望她別老阻止小外甥女往嘴里塞東西,但是每次涉及到這種偏心理或偏內心的話題時,我們家還是會一貫地岔開話題。
但是無論如何還是感謝能在這里寫文章,我能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成長環境,他們有他們相處的方式、表達感情的方式。我也因為在這里寫文章,家里人有時會來看而越來越覺得跟家人更親近了。
想起最近在看的一部很溫馨(關鍵這部劇一點也不蠢不喪不矯情?。?,甚至有人說“可以不看《西部世界》、不看《黑鏡》、不看《權利的游戲》第六季,也要看《This is us》”的一部家庭劇里的一句臺詞:
“我要感謝我的家庭,我感恩我們闔家平安。最后,世人無數,我惟愿與家人共對嚴寒酷暑?!?/b>
(當時看到這句真的是很有共鳴啊,都要淚崩了)
5
小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鼓勵的,任何一個人在被人否定、拒絕時內心也總是會“痛”或不舒服的,只是有的人從小就試圖忽略或者壓抑這種痛,表現得無所謂。而作為兒童,他們很弱小,內心也更易受到傷害,他們并不是不諳世事,他們比成人更需要通過得到肯定的方式增加自信。
真心希望天下的兒童不再受到最信任最親密的人的哪怕是無意的否定,他們不懂成人世界的激將法,他們也許以為那就是否定,以為就是自己不好,以為就是自己笨。
希望天下的兒童都能得到愛,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PS:一些生活片段
大概小外甥女兩個月的時候我回家看她,她基本上醒著的時候就一直在揮舞手臂、踢打腿腳,像個停不下來的小馬達。
再過來一兩個月我回家時,她已經能發現(控制)自己的手了,抓拳松拳、抓拳松拳……她能一直盯著自己的手在進行這些運動很久,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
元旦回家,她已經能控制自己的小手了,抓到東西能準確無誤地送到自己的嘴里;我抱著她的時候她會抓我衣服上的毛毛,抓拉鏈……一副探索世界的小表情,雖然并不熟練,但是我知道此刻她控制手指運動的腦內某一區域一定正在被愉快地激活,努力地發育。
每次到家小外甥總是先問我:“姨,你什么時候走?”而我的回答總是“明天走”。這次因為是元旦,想在家多待一會兒,就頭天下午請了兩小時假,晚上到家了,到家后小外甥又問我:“姨,你明天走?”“我明天不走,后天走”,這個回答我自己都開心。后來鄰居們來我家總會順嘴問一句放幾天假,我說兩天,然后小外甥總會補一句:“三天!是三天!”在他的概念里就是三天啊!我只是提前回來了一晚上他卻開心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