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

最近我斷斷續續在閱讀《文明是副產品》這本書,書還未被讀完但有點感受即一切事物透過其外在的紛繁復雜內里必有其深刻的原因。一切簡化之后不過干凈的骨頭而經過時光的演化才造就了今日之昌盛。

書中文字主要為論述人類社會最終選擇一夫一妻制的事實和原因。在從遠古時代乃至近代人類的婚配制度經歷了:雜交——多婚制——一夫一妻制,這是物競天擇和人類文明形成過程相互影響的結果。

距今3000萬年前人類還是完全的動物,與猩猩、長臂猿、猴子之類同是一個祖先,沒有文明可言,一切行為皆源于生物的本能。當時所謂的婚配制度不過雜交一種,繁衍后代維系種族是唯一的目的。因此所有社會關系很長時間里沒有后代人類文明表征的意義: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兒子、女兒、孫兒、孫女等。

社會關系不明確而生物又有傳遞生命基因的本能,因此雜交關系甚至多婚制中必然是強壯的雄性生物占據太多的資源,這樣弱勢的雄性生物基因就無法得到傳遞。雖然這一方式有利于優質基因的傳遞,但對于族群的擴大未必有優勢。而且強壯雄性對于雌性和生育資源的占據基于自身的強壯但ta又老去或者遭遇更強大生物的必然,屆時新的優勢者必然為傳遞自身的基因而扼殺原有雄性的子嗣,因此對于族群的延續是低效率的。

生命的偉大就在于ta的韌性和適應性。弱勢的雄性會抗爭而雌性為保護自己的子嗣逐步進化至發情期均勻分布至每月且發情期無特征,這樣一方面新的占據者因無法判斷幼小生命的父親只得放棄一味的殺死另一方面弱小的雄性可以與雌性私通以傳遞自身基因。另外因人類社會進入采取、狩獵社會,人口數量的劇增要求團隊有著更加高效的協作,因此強壯的雄性需要弱小者的忠誠協作。但性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又導致弱小者的不合作,這又倒逼強大者允許弱小者得到性資源以及生育資源以獲取弱小者的合作。

當性和生育資源的分配得到最大可能的公平對待時,男女(雌雄)交配的次數和意義就與過往大為不同,但為生育交配的成功率則大為下降。這就要求男女雙方必須有更加穩定的關系尤其是男性由“社會游蕩型”轉為“居家型”以增加交配的次數來確保女性懷孕的成功率。

當人類真正進入社會形態時我們需要高度穩定的社會結構,我們需要將每個人安置于社會網絡的某一節點并賦予一定的屬性和社會、家庭責任,由此整個社會網絡的協作更加高效。一夫一妻婚配制度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家庭的建立是對社會關系的進一步明確和穩固,有利于社會合作、公平和發展。

世上沒有無源之水也沒有無本之木,一切人和事最終的結果必有其原因。我們不可因人生而走向死亡就習慣于生活的現狀。若要使生命、生活具有更多的意義和樂趣我們就應該給予生活更多想象和定義并用實際行動去豐富和完善ta。否則沒有那些年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的相互影響也許我們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父母和子女是誰,又何言愛的美妙和偉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