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一個處于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被動接收各種信息,以至于我們都是看過就忘,說起有點印象,腦袋里的知識雜亂無章,其實知識也需要我們去管理,它們就像是柜子里的衣服,我們要將它們分門別類進行整理,也就是要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那怎么進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有以下幾點:
提問
我們該學什么?
我們經常會想學這個想學那個,感覺對很多東西感興趣,覺得什么都有用,但是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怎么樣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呢?
我們搞清楚自己該去學什么之前,我們要對知識做幾個簡單的定義。
知識的分層:
通用知識:溝通、時間管理、閱讀、思維導圖等
專業基礎:寫作、營銷、文案、攝像等
專業知識:會計知識、理財知識、律師等
知識的分類:
舒適區(知道自己知道):駕輕就熟的事
探險區(知道自己不知道):聽說過但是我不懂
寶藏區(不知道自己知道):需要自己整理挖掘
盲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認知局限
當我們把知識的分類和分層把他們結合起來,我們就會對我們現在每天面對外界撲面而來的知識和自己大腦儲存的知識做一個整理。這就是下面的這個羅盤。
我們利用技能羅盤將自己的知識放入其中并從中進行個人定位。
你有什么?你是什么?你是誰?
不斷地學習東西,將舒適區慢慢轉化為學習區。
當你找到定位和方向后,我們該如何學習(知識的獲取)?
獲取
我們該從哪里尋找我們知識呢?
一般我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主要有:閱讀、云課堂學習、培訓、微博、微信、社群、百度搜索......我們獲取知識的入口越多,這樣我們的信息就會越顯得碎片化。如何去處理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呢?我們采用以下三個動作:
但是我們會發現我們經常就是是不是拿起手機開始刷,然后點贊、評論,這樣我們在刷和互動的時間就花了很久,這樣也會經常打斷我們正常的工作,那么怎么去對待這些碎片化閱讀時間呢?把刷和互動的時間固定,在晚上或者中午,每次只用半小時,其他時間不要做這些事情。刷的時候看到好的文章不會馬上看,而是先保存然后后面花時間閱讀,這也是信息加工的過程。
那具體怎么去做,用到哪些工具呢?
一,關注自己的領域,建立對應的筆記本。
二,隨時隨地收集信息。
收集了很多知識,但是不代表你就吸收了這些知識,你還需要整理它們。
整理
整理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命名、分類、貼標簽。
一,命名
二,分類
三,貼標簽
整理的目的是什么呢?方便于我們找到,整理之后為了記憶。我們馬上去分享,這樣更能加深我們的記憶。
分享
為什么而我們總是記不?。?/strong>
分享平臺
分享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教是最好的學習,你可以在剛開始學的時候就去分享,不要說等到牛逼了再分享,我們都是在錯誤中慢慢成長,只有去試錯,在這試錯過程中我們的知識越加鞏固,才能成為屬于我們自己的知識。
利用
我們學了東西就要去用,一切不以提高工作績效為目標的學習都是耍流氓。學習是一個輔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工作效率,這樣才能更有動力去學習。
創新
建立個人品牌
1,給領導留下深刻,從外觀上做到足夠的辨識度(對自己外觀嚴格要求,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2,成為對公司有用的人,從“外觀”過度到“能力”(豐富自己的能力,讓別人知道你工作能力也不錯)。
3,從“技能高手”過度到“業務高手”,利用職場通用技能,建立“業務高手”的個人品牌(比如一個程序員也會做銷售,這樣你可以獨當一面)。
以上是聽完彭小六的課程之后做的分享,也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成為彭小六那樣厲害的人,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