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智識的生產技術》第三章(1969年,梅棹忠夫 )
01卡片大法
《智識的生產技術》一書寫于1969年,作者梅棹忠夫(當年)發現人們對于各個專業領域內那些高不可攀的特殊技術都不厭其煩的議來論去,但對于那些普通、每個研究者都應該牢固掌握的通用技術反而視而不見。
遺憾的是,這個“發現”即使放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不過時。為了提醒人們對智識的生產技術之重視,作者根據自身幾十年智識生產的實踐經驗進行了一系列匯總,試圖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智識生產技術。
在作者匯總的一系列智識生產技術中,我最中意【卡片系統】的使用。p.s.開智學堂的陽志平老師也一直推薦我們使用卡片大法。
自我聽聞‘卡片大法’起就一直想踐行,受限于許多的細小的實踐障礙(其實就是懶),未能落實。此文的目的,望能借助二讀此書,理順思路,提煉實踐操作細節,一點一點打通實踐障礙。
02 紙質卡片怎么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踐行卡片大法之前,首先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完美卡片。
梅棹忠夫經過自己多年實踐摸索,自制了【京大型卡片】。
我在亞馬遜和淘寶均未能查找到【京大型卡片】。這正好也觸發了我的思考,也許可以設計一款適合自己的【Lucky Card】?以下先提煉作者為自己設計卡片時的考量點,并參考其關鍵參數,為我所用。
【京大型卡片】
大小:B6(125×176 mm)約巴掌大小
厚度與柔韌度:使用兩根手指捏著卡片的邊角,將卡片豎立起來,卡片基本上能夠直立不倒,這樣的紙就合格了。作者選用的是105g 的圖畫紙。
分隔行線:此為個人偏好問題。作者印上了淺藍色行線。分割線的間距約1厘米寬。
卡片反面空白;原則上單面書寫;卡片隨身攜帶。
參考【京大型卡片】,我對【Lucky Card】的設想如下:
大小:可考慮用半張A4紙代替,這樣方便打印(打印后將A4紙剪成兩張卡片)。半張 A4 (210×297 mm)= 148×210 mm;長、寬均比【京大型卡片】多約2cm,差別不大,個人感覺可行。
厚度:A4紙厚度有70g,80g,110g,200g,估計110g的紙張厚度合適。我買了120g的彩紙,準備直接打印試試。
字體?
其余均可參考作者。
電子卡片怎么設計?
03 怎么使用卡片?
A:為了忘卻而書寫
卡片書寫基本原則:卡片是為了忘卻而書寫的。
即,我們在書寫卡片的時候,要本著忘卻的前提條件來進行。盡可能不依賴自己的記憶。
卡片一定要一絲不茍地攜程完完整整的文章,讓別人看起來也能夠一目了然。按照寫短小論文的要求。要知道卡片不是便條。
再簡短的論文也要加上標題。在卡片的頂上一欄寫標題,檢索起來就十分方便。標題不如選取所記載內容中的一行文字更加直截了當。
B:一卡一事 原則
一張卡片記載一件事情,這一原則及其重要。
問題在于,什么才算是“一件事情”?此乃成敗關鍵。這一點,除了憑借實踐經驗以外,別無他法可借用。
C:分類不是目的,將卡片盤活
制成卡片的目的并不是要講知識加以分類、存儲。必須將卡片盤活、用好;即操作卡片,進行智識生產。
可操作乃是卡片的一大特點。在操作卡片的過程中,最最重要的是重新組合。將知識與知識翻來覆去進行多方組合。或者翻來覆去進行多方排列。這樣一來往往就會發現,乍看似乎風馬牛毫不相及的卡片與卡片之間竟然存在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千絲萬縷聯系。屆時,我們要當即將這一新的發現寫成新的卡片。
與其說卡片是一種積累裝置倒不如說卡片是一種創新裝置。
某種意義上說,卡片就是通過這種形式,將人們肉眼難易辨認的腦細胞功能,展示在人們眼前。或者說,它是要通過人們肉眼可以辨認的形式,在人體外部操作,助推人民在腦海里進行作業。
D:卡片應該怎么分類?不要讓卡片窒息而死。
如上所述原因,我們大可不必對它的分類方法神經過敏,憂心忡忡。其實,確定分類方法,本身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上畫出框框,定下調子。
一旦將卡片扔給嚴絲合縫、密不透風的分類體系之中,那些卡片往往會石沉大海,窒息而死。卡片分類還是稍安勿躁為好。
我們并不是要按照知識的客觀內容進行分類,嚴格地講,我們更應該按照自己對于主體的關心程度進行分類才行。
不妨開列一些“未經整理”、“有待確定”等項目。將卡片暫時存放其中就好了。這些未經整理的卡片才是產生新穎創造的源泉。
卡片的分類并不重要,適當分類即可,反反復復地翻閱卡片才是至關重要的。
卡片方法真是一種再現歷史的技術,一種變時間為物質的技術。
E:對卡片的批評
工具畢竟是工具。工具乃是為人所用的,如果反過來人為工具所用,被工具牽著鼻子走,那就成為一個悲劇了。
如果不熟悉使用方法,效果就無從談起。不能只看到工具的形狀,只看到一點皮毛就不屑一顧。極其簡單的工具們只要使用日久,得心應手,也能發揮大的作用。
卡片的缺點:其一就是,卡片很難與其它文件資料一起,存放于“一個卷宗”里。另外,隨著卡片數量越來越多,體積與重量不可小視,會有點麻煩。
卡片如果不能常年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會收效甚微。這是一個累積效應問題,如果只是一時興起,搞一陣子,恐怕連自己在干什么都還沒弄清楚,就已開始厭煩,打退堂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