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Emily DONG? ? ? ? ? ? ? ?圖?| 源自網絡
全文約 2400 字 ? ? ? ?建議閱讀時間 5 分鐘
寫在前面:
在給自己或來訪者做職業生涯規劃中,我們通常會運用不同的測評工具,比如MBTI、DISC、Self-Directed Search、Big-Five模型、還有蓋洛普優勢測評識別器等,由于每一個測評工具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論基礎之上設置的,所以不管測評的結果如何,我們不能完全相信某一個測評工具的結果從而給自己貼標簽,也不能否認另一些測評工具的效度(準確性)。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基于霍蘭德職業興趣自測表理論之下,結合前幾天在分答上聽取的職業生涯規劃師李春雨老師的小講內容,就李老師談及的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如何進行職業定位的四步驟法則進行總結。當然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下載分答APP加入春雨老師的小講進行學習。
一、關于霍蘭德六邊形模型
首先,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有關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的相關信息:
霍蘭德職業興趣自測(Self-Directed Search)是由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John Holland)根據他本人大量的職業咨詢經驗及其職業類型理論編制的測評工具。
霍蘭德認為,個人職業興趣特性與職業之間應有一種內在的對應關系。根據興趣的不同,人格可分為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傳統型(C)、現實型(R)六個維度,每個人的性格都是這六個維度的不同程度組合。
霍蘭德所劃分的六大類型,并非是并列的、有著明晰的邊界的。他以六邊形標示出六大類型的關系。(如下圖)
霍蘭德職業興趣模式把六種興趣類型劃分成為了三種不同的類型關系,即相鄰關系、相隔關系和相對關系。
相鄰關系
如 RI 、 IR 、 IA 、 AI 、 AS 、 SA 、 SE 、 ES 、 EC 、 CE 、 RC 及 CR 。屬于這種關系的兩種類型的個體之間共同點較多,現實型 R 、研究型 I 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際交往,這兩種職業環境中也都較少機會與人接觸。
相隔關系
如 RA 、 RE 、 IC 、 IS 、 AR 、 AE 、 SI 、 SC 、 EA 、 ER 、 CI 及 CS ,屬于這種關系的兩種類型個體之間共同點較相鄰關系少。
相對關系
在六邊形上處于對角位置的類型之間即為相對關系,如 RS 、 IE 、 AC 、 SR 、 EI 、及 CA 即是,相對關系的人格類型共同點少,因此,一個人同時對處于相對關系的兩種職業環境都興趣很濃的情況較為少見。
二、用一個手勢來看你和當前職業的匹配度
了解了霍蘭德職業興趣模型,春雨老師提出我們可以通過雙手姿勢對比來記憶和理解。
· 我們可以將大拇指看成職業類型中的R(現實型的匠人),因為大拇指最有力,就如我們常說的“咱們工人有力量”;
· 我們可以將食指看成職業類型中的I(研究性的哲人),因為思考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用食指觸碰額頭;
· 我們可以把中指看作職業類型中的A(藝術型的藝人),因為習慣豎起中指的人總是喜歡打破一切常規追求創新改變;
· 我們可以把無名指看作職業類型中的S(社交型的好人),我們可以想一下無名指的戒指代表對人的忠誠和奉獻精神;
· 我們就把剩下的小指看作職業類型中的E(商業性的商人)吧,因為聯想到小指,我們總能想到力量和方向性;
· 還有剩下的一個職業類型C(規矩型的工人),這是我們強有力的手掌心才可以代表的一個類型。
現在可以伸出你的左右手,讓左手代表你想從事的職業類型,讓右手則代表你當下正在從事的職業類型,通過上述的內容表示來看一下左右手的不同姿勢來做對比。你就可以發現自己喜歡和傾向的職業類型和當下的從事的職業類型區別在哪里,區別有多大。
三、混淆興趣和職業興趣是大忌
很多人在求職或者職業轉型期,混淆了興趣和職業興趣的概念,結果造成了擇業或轉型失敗。春雨老師提出,大多數人沒有周全考慮到如下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興趣和職業興趣有什么區別。
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可以通過舉例來具體化,興趣 V.S 職業興趣,即“喜歡唱歌”V.S“唱歌唱的好”,前者或許只是圖一個樂,那么后者更強調具備能力方面了。
?同時,職業興趣方面我們不得不說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社會需求,也就是說你會做一件你喜歡的事,但是市場沒有人需要這種能力也是不可以稱之為一種職業的。
第二,現實壓力不可忽視。
在我們進行職業選擇和轉型的時候,不能一味著陷入如何選擇的井底,也要綜合考慮到現實方面的壓力,選擇和轉型后的經濟收入是否可以支撐你的生活。如果決定要做轉型或選擇,也要在經濟方面至少留足足夠自己生活六個月的資金,有理想是好的,但是也要基于現實。
第三,合適的時期。
很多小伙伴在問當我找到了自己的職業興趣,也掌握了相應的能力之后,那何時才是我職業轉型的最佳時期呢?春雨老師講到,如果你在興趣職業上的收入能夠覆蓋當下所從事的職業的收入的時候,你就可以考慮轉型了。這樣在職業初期也避免了內心的落差。
四、找尋理想職業
(一)何為理想職業
人人都想要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理想職業,那么什么樣的職業才算理想的呢?理想的標準是什么呢?春雨老師講到關于理想職業的一個公式,即:
理想職業 = 興趣 + 能力 + 社會需要
細化來看,首先,你要對從事的這項工作有興趣;其次,你還需要掌握從事這項工作的相關能力;再者,你所從事的工作有市場需求。三者缺一不可。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女孩子喜歡唱歌(興趣),然后她也會唱歌,朋友間稱為麥霸,參與了很多比賽獲獎或者自己可以出專輯錄制Demo(能力);恰好此時她的作品被唱片公司看中或者有經紀公司預想包裝她成為歌手(社會需求)。那么這樣,我們才可以說這個女孩子從事了她的一項理想中的職業。
按照上述的三項參考標準,那么我們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當下自己有哪些興趣,在興趣之上是否具備基于興趣的能力,然后再思考一下是否會在市場上被需求,有變現的價值。
(二)解決方案和轉換之路
把興趣轉換為職業興趣并不是每個人一下就能轉換到的一條路,那么如下的幾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逐步走向轉換之路。
首先,如果我們還不具備基于興趣的能力,我們可以選擇參加培訓或者自學的方式提升職業能力,也可以利用脫產或兼職的方式提升自己。
其次,在能力提升的基礎上,我們如何從自己當下的工作中轉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工作呢?方法有三:第一,兼職方式進入;第二,直接進入;第三,邊緣方式進入。
需要說明的是方法一、二也迎合了時下比較流行的關于斜杠青年的說法,那么在運用方法三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盡量選擇從容易進入的平臺切進去,降低進入門檻。
寫在最后:
進行職業定位時,我們要了解自己,然后了解崗位的本質,做到知己知彼。
同時,我們也要明白興趣與我們的工作不一定必須要有聯系,現實中從事與自己興趣不吻合的人大有人在,不要抓著“一定要”和“必須要”不放,然后讓自己處于焦慮不安的狀態,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選擇和釋然,我們都要往最好憧憬,往最壞處打算。
祝愿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理想職業。
-End-
關于作者:蓋洛普全球認證優勢教練,生涯規劃師&講師,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師,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指導師(在讀),法國里爾商學院MBA,外企HR,國內多家職業發展平臺簽約導師和顧問,簡書、知乎、豆瓣、壹心理平臺優質創作者,助力個體及組織生涯規劃與心智成長。
公眾號ID:生涯規劃與心智成長(EmilyDONG_2016)
知乎、簡書、豆瓣、壹心理ID:Emily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