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教授在《課程的邏輯》一書第四章節——《課程發展的回歸現象與非線性模式》論述中,提到的一些觀點,令我印象深刻,頗有感觸。書中提到:“教育不僅是授于知識,而且在與訓練并形成能力。”基于“訓練”的定義,過去至今形成的訓練模式主要有“形式訓練說”:旨在使兒童掌握現成的知識、技能,以形成的學術體系學習現成的思考方式;另一種是“實質訓練說”:則是以現成的成人社會為模型,通過學習社會生活經驗,使得兒童自然地溶化于成人之中,以求得現存社會的進步。前者是著眼于過去的教育,后者是著眼于現在的教育。但是在21世紀,面處信息化的時代,我們必尋“基于思維的創意與躍進的技術,培養兒童的探究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著眼于未來的教育。基于這個觀點,所以當下的教育應該有“新形式訓練說”。只有這樣, 才能使得學生在習得學科基本內容的過程中,同時也訓練思維、判斷、問題解決等等的能力,能夠在世紀的生活情境中形成有效的智力與知性。結合英語學科教學,我的體會是: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老師的確存在著一些現象。有些老師在教學中一未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操練,偏重語言結構,教師的課堂缺乏“活”性,給予學生過多的牽制和束縛,為了保證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做到“有話可講”,給了較多的語言支架,長此以往下來,學生的英語學習變成了只是知識結構層面的訓練,且訓練的能力水平也停留在較低階段,以認知和模仿為主。另一些教師則是為了追尋所謂的教學氣氛和新型學習方式,設計了看似熱熱鬧鬧的活動,其旨在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但是卻忽略了活動設計與教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忽略了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和培養。所以,結合鐘教授書中的觀點可以說,片面的追求能力訓練忽視知識學習不可取,片面的追求知識學習忽視人的特性的發展同樣不可取。在兩者中,我們需要有揚棄與傳承,需要有回歸和統一。“課程不是自然的實物而是文化性的”,我想說,教育不是目的性的任務而也是文化性的。
讀《課程的邏輯》有感2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語言”教育的歧路和“文化”教育的回歸[1] ——現代語文教育理論的反思 李山林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南湘潭...
- 一、如何理解“課程”這一概念? 課程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的課程是指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教科書、課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