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賦予每位讀者重新定義作者原著書名的權利,我會把這一票投給新讀到的日本攝影師杉本博司,他的新作《現象》。
? ? 這本書雖以現象為名,卻以探究本質為實。
? ? ?為何會有如此反差的印象?如果你也讀過一本每篇文章有著密密麻麻注腳卻不是古文學教材,引用大量舉例調查刨根到底卻不是調查報告,涉及范圍廣泛至宗教傳播、政治斗爭、文學典籍、古美學、考古學、思想史,對各藝術流派名家及其代表作如數家珍卻不是藝術史,而只是作為一本隨筆集的書,你會知道我并沒有扭曲作者寫作意圖,而是還原。
? ? 在這之前,我從未想過讀一本隨筆集可以燒腦到這種程度,簡直吃驚。翻閱每章后面多至幾頁的注解不說,同時還要做筆記整理邏輯結構。作者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開篇自序便能窺其一二。雖說只是簡體中文版刊寄語,作者在回顧中日歷史,結尾竟是:
“在中國歷史中,無論是哪一個年代,貫徹的都是實用主義。我覺得,在這個時代,能在實用的基礎上將資本主義的甜蜜與社會主義的理想完美結合起來,就只有中華民族了。”
? ? 目光深遠的作者背后,隱而未見的復雜知識系統,如同大網,鋪向無邊。
? ? 在這本書編織的大網里,作為劃分系統格局的各篇章,一半以上的標題都是取材至日本古詩詞或者文化名詞,再加上每一章都會提到一個詞,調查。一尊佛像、一幅畫、一張負片都能成為他手中開啟攝影大門的鑰匙。作者在對攝影理念的摸索中建構著自己的攝影世界。
? ? 從注意到《時代》周刊天皇登上封面的次數,到對二戰后跌宕起伏的天皇制度的剖析;從對一個佛塔構件的拍攝思考,調查該理念的代表建筑后拜訪,了解原主人的著作與建筑者發表過的論文,進入建筑者的大腦拍攝出那個建筑雛形;從對母親的調查詢問,到查詢考古資料追溯人類起源,再到古董店探索藏品背后對死亡的表現藝術;從接手蘇珊桑塔格擔綱的電影項目后,先是調查蘇珊的工作經驗,找來當年蘇珊講座的錄音,并注意其中談及到的一句電影臺詞,找來該電影DVD反復觀看。這一過程包含著環環相扣的邏輯鏈,“調查”正是他審美態度的關鍵,也是他攝影創作的淵源之一。他的攝影作品里放不下,但又在隨筆集里讓人看到里面還有許多東西,這就是藝術家的深度。
? ? ? 攝影的起源,杉本博司從透視畫及蠟像、攝影術的發明兩個方面講述。攝影術誕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就是所謂法國大革命私生子的拿破侖戰爭。接著講杜莎夫人的蠟像創建歷史。穿插著自己的一張攝影作品。讀他的書你可以常發現這樣一個事件嵌套另一個事件的格局,堪稱精妙。杉本博司如此說道:
“我之所以與蠟像有這么深刻的聯系,是因為從事攝影之后,我開始返祖似的探尋攝影的起源,而如果要追本溯源,那就要從我在紐約看到看到透視畫開始說起。雖說這是一次偶然,可偶然還是那個稱之為偶然的東西嗎?”
? ? ?在這個數碼攝影取代銀鹽攝影的時代,杉本博司還進行了一個了不起的嘗試——將攝影術鼻祖達爾博特留傳下來的早期紙質底片沖印成照片。他到過達爾博特當年的實驗室——拉克爾修道院,了解達爾博特的生平,在其出版的世界上最早的攝影集《自然的鉛筆》中思考達爾博特的發明心路,完整描述出達爾博特的發明經過歷程,為攝影初夜的誕生而感動,并在其中發現了攝影的原初就是負片這一事實??梢哉f,杉本博司從不吝于對攝影世界的投入,搭建的一磚一瓦,栽培的一草一木,都是從實踐中得出對根源的真知。讀到這里不禁對日本人考據嚴謹的態度肅然起敬。
? ? 天才總是敏于受影響的,正如健壯的胃才能更好地消化一樣。杉本博司坦言一直無法擺脫杜尚的影響,在對杜尚的現代藝術創作追問的同時,杉本又將這種影響力加以學習吸收整合,進行攝影創作。比如,杜尚利用“現成品”這種藝術形式,將物品的日常意義剝離,然后再重新賦予其意義。在對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攝影時,杉本也做了這樣一個轉換——用狗的視覺對拍攝對象進行意義重組,從而創造新的世界。他稱這種創作為攝影式本歌取,即將日本和歌的創作手法(類似于借典)拓展到攝影創作領域。作為潛心鉆研攝影的人,杉本還探討了真正意義的原創,將相機比作漁夫的漁網,而拍攝對象就是相機捕捉的瞬間流露出的真實事物。在拍攝結束后清點網眼里有沒有能夠讓人回溯到世界始源的痕跡留下時,偶爾也會在泥沙中看到有小石子閃耀光芒。客觀事物是本歌,在鏡頭前稍縱即逝的真實一面也是本歌?!氨靖琛敝羞€有“本歌”,循環中還有循環,攝影就像沒有盡頭的夢一樣。
? ? 怎樣在攝影中反映“真”?杉本博司在東西方繪畫得到兩種方法。一是在東方山水畫中學會觀察省略之中的細節,另外一種是西方尼德蘭畫派里對細節的深入觀察,表現全體。杉本博司認為,攝影術得以發明的原動力之一,就是尼德蘭畫派繪畫中那種對細節近乎病態的追求。在書中他談到一幅《狐眼女子》的畫,畫中細節繁復,連項鏈都仿佛反射著窗外光芒一樣。在他心中這幅畫成為了一個符號。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也體現在杉本的作品里。杉本的海景照片,畫面極簡,除了大??諢o一物。杉本博司講述這個系列的拍攝理念:
? ? “全無可看之處卻正是可看之處,當視線全都集中于搖蕩的波濤時,就會被一個波濤所吸引。再湊近一點看時,就會隱約看到這波濤之中還搖蕩著其他小的波濤。如果再看更細節的部分,就有可能看到其中的銀顆粒了,只不過這已經太細微了,遠遠超出了我眼睛的能力。而銀的顆粒與光的顆粒融為一體,能夠直接透過這薄薄的紙張表面,穿透入觀者的內心。世界是無限豐饒而又充滿細節的,當這一切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便顯得非常安靜、放松、單純。為了使自己獲得這種體驗,我才想去環游世界拍攝各大海洋。
? ? ?如同達芬奇所說的“對任何事物的愛都源于認識,認識越準確,愛也就越真摯。”杉本博司在各大藝術領域有著深刻的造詣。這不僅是因為他手中握有文化的大量積累,還有他善于沿著一條從未有人觸及的巨大礦脈,蹲在地上研究其中的密度、結構、流向,通過自己眼睛和雙手去解構這個世界。正如木心書中所講的“真正的藝術家,應有一種‘自我背景’,深不可測,涵藏無窮。”杉本博司就是這樣有著自身深厚背景的攝影師。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借他之眼看這個世界,透過現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