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愛瑋兒?
做夢也沒想到我有一天會進銀行上班。
還是世界排名Top 10的全球500強外資銀行。
幸運的我幾個月前剛開始寫作就以一篇《離開教師崗位,是我蓄謀已久》把上班專題的美女主編讀得梨花帶雨,自此情定簡書。
這一篇不打算再惹哭各位看官,只想如實記錄我不做老師后突破重圍、第一個拿到外銀offer的那段切身經歷。
先交代一下當年的應征條件:
1、金融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此條+3分)
2、三至五年同業相關經驗(此條+4分)
3、大型外企管理工作背景(此條+5分)
4、未婚未育(此條倒扣10分)
很不幸,最后一條才是我的,前三條屬于另599位競爭者(入職后HR透露的數字)。并且那年,我是29歲高齡還待業在家的一枚剩女。
所以,第一次看到這家名聞遐邇的國際金融集團用《 前程無憂報》的整個版面登出大幅招聘廣告,我竟然直接忽略。
這么高大上的單位,跟“三無”待業女青年有半毛錢關系?想都表想!
雖然距離上一份工作,我已經在家快半年了。
找工作這事兒,對于即將而立的我急不急呢?
要說急是因為收入,那我還真不急。當老師那幾年周末幫虹橋開發區的日企老板教普通話和滬語,報酬高過單位工資。除去三分之一薪水上交父母,工作六年就攢下了10萬現金,這對千禧年前的畢業生已是一筆“巨額”存款。
說是待業,我的脾氣從不允許自己“等待”就業。順利應聘一家知名外語培訓機構兼職獲取25塊一小時的授課費,看到我早出晚歸“正常上班”也不至于叫父母太擔心(只是沒告訴他們一周有三天沒課我也出門逛到下班)。
現在想來那段日子,倒成就了若干年以后我freelancer身份的雛形。
你說不急吧?我也急。自從闊別旱澇保收的事業單位,兩年中跳了兩家單位,算是填補了外企經歷的空白,但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進去后才發現:崗位能勝任,志趣卻不相投。
三十歲的門檻越來越近,多多少少給到我一份無形的壓力。而性子里與生俱來的那份執拗還“死撐”著我寧缺毋濫的原則。因此陸續收到的幾個offer,幾番斟酌還是放棄。
我相信一定有契我心、合我手的一份職業在前面召喚,除她之外,一切都是將就!就好像我對待戀愛的一貫態度。
那天又花一塊錢買了一份《前程無憂報》和一份《人才市場報》,那個年代智聯招聘和中華英才網仍在嗷嗷待哺,報紙是我找工作的主要渠道,英雄打字機一份份輸出的英文履歷表和求職信是我投聘的唯一工具。
對,就是那天,清晰地記得是4月28號,我再一次看到了一整個版面的大幅招聘廣告。或許那天春光明媚,那紅色的邊框和底下Logo旁The World's Local Bank的標語尤其醒目。
于是定睛細讀英文的招聘要求,咦?人家招的不是Banker,而是Training Professional哦!可具體做些啥呢?沒寫。只說如果確信自己有足夠的passion和talent,就不妨一試!
是啊,不妨一試!不行的話最多也就一個信封和一張郵票的成本!何況,走出校門后就一直“幻想”著有沒有一種職業可以讓我把教育經驗和企業管理結合起來呢?
恰好,Part-time Trainer的經歷又可以讓我充實進履歷。BTW,那時候我的每一份應聘信都長得不一樣,所以沒有復印設備并不對我造成任何影響,反正每一次的Cover Letter和CV內容都是為我投聘的單位和崗位度身定制。
正美美盤算著怎么改簡歷,再一看,末尾投聘截止日期寫的是4月底,啊?那不近在眼前?才想起這廣告其實已經登過N次,只怪自己妄自菲薄,這才有辣么一點動心。
萬一郵遞員叔叔提前放假,豈不誤我前途?要么算了?管它呢,投了再說!
就是這不抱希望的希望,卻在寄出應聘信的次日就接到了HR來電,通知我當天就去面試,那天正好4月30日。
后來才知道那天只是“一面”,還有二面、三面、四面……額,究竟幾碗面?之前三家單位可都是一次面試便一錘定音,大公司就是牛!好吧,姐也屬牛,就當練手通關游戲,看我能赤手空拳殺到第幾關?!
一面就是和HR見個面,簡短地聊幾句,相互做個介紹。估計只要不是長得“歪瓜裂棗”,表達能力過得去,都能順利受邀進入第二輪——瞬間將人打回原形的筆試!
整整一房間候選人哪,操香港口音的監考官二話不說,每隔20分鐘發下一份全英文試題冊,連續發了三次!科目酷似語數外,一下激活了我高考前埋頭各種模擬卷的慘痛記憶。
交卷時一個個抬起頭臉都憋得通紅,出門時都嘟囔著“天書哇,根本來不及做。沒戲!”我笑笑,心想:還是乖乖再去買份報紙吧。
不料一周后通知去三面,我怯怯問:“我難道不是做得很差嗎?”HR幽默答曰:“別的更差!哈哈,開玩笑啦!語言和邏輯都還蠻不錯的。”好一個安慰獎。
很多年后,我有幸成為一名人才測評師,才知道我做的那個是心理測量的一種,叫 Aptitude Assessment,用于測試應聘者的數理及語言推理,清晰的邏輯思維對銀行從業者是基本。
第三輪面試我見到了人事經理和未來的上司,他們交替讓我舉了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實例。這個我一點不怵,無論獨立作業還是管理團隊,栗子幾乎順手拈來。
然后又安排我去一個小房間獨自完成了一份有關KYC(不是KFC,是Know Your Customer)的問卷,基本是對銀行個人和企業客戶的分類甄別。沒有任何金融知識的我這次又完全依靠common sense和文字理解力答對80%。
見過兩位leader后我加入這家銀行的意愿和信心明顯有增無減,因為從他們的談吐中我感覺這是一家對人才不拘一格的企業,不妨一試的僥幸不知不覺中轉變成孤注一擲的決心。
5月中旬終于迎來了最后一輪面試,這次其實是好幾輪的合并,包括一個半命題的課程片段演示和一個學習活動的即興設計和實施,依然是全英文,之前的二位經理扮演我的學員。
必須感謝我近五年的講臺經歷,在學校里我是所有老師中第一個嘗試用PPT進行多媒體教學的,也是第一個在傳統課堂里加入role-play等互動設計的外語老師。
所以這樣的考題不會讓我怯場,而且針對第一環節我有充分的時間在家準備。我查詢了很多資料,不僅把課件做到盡善盡美,對著鏡子掐著秒表的rehearsal就進行了不下五次。
第二環節當然就只有臨場發揮,只給了我10分鐘時間和一堆玩具,我告訴自己“不要慌”,一切順其自然。
果然等兩位“學員”進門,我究竟說了啥做了啥現在已經記不大清,只記得demo做完兩位經理就笑容可掬地和我聊起了薪酬期望。
那一刻,我心中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自我感覺表現還算滿意,忐忑的是履歷上這段空白的時間段會不會受到質疑。
有一剎那我想是否需要編個理由以免前功盡棄,但立刻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我還是選擇實事求是,主動告知我前一份工作的離職原因和為什么不輕易重新開始一份全職的真實想法。
我被告知如果pass,通知會在一星期內發出。
不得不承認,這個兼具挑戰與趣味的通關游戲讓我隨著參與的進階fall in love,專業的招聘流程所折射出的Open,Friendly和Energetic的企業文化更是吸引我加入的原因。
回家和母親聊起整個面試過程,我告訴她這家公司如果要我,開我3、4K工資我也去,母親說只要我想好的一定不會錯。
一星期后,我沒等到銀行通知,卻來了另一家公司的offer,對方的總經理非常器重我,讓我6月1號就去報到,這時5月只剩一周。
而心有所系的我恍若等待戀人的裁決,心情重啟了一輪跌宕,好不容易又熬過五個工作日,依然杳無音信。
我冷靜回憶了一面到終面的所有細節和感受,說服自己落選一家大公司也很正常,殺到最后一輪不算丟臉,全程參與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說是這么說,內心有個不服氣的小聲音最終讓我鼓足勇氣撥通了人事經理留下的電話,我如實說明了境況,沒想到人事經理立刻向我連連致歉并急切詢問對方開出的條件。
至今清晰地記得他在聽筒那頭的原話:“你可是我們第一個寫進名單里的,已報香港總部,流程走得慢了些,我去催!”
我也至今無法形容當時聽到此番回話的心情,猶如失而復得的愛情。只想大喊一句:“終于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
我寫了封親筆信婉言謝絕了另一家的邀請,同時在人事經理的特批下,提前完成了體檢和背景調查等例行手續。
后來我知道其余offer在6月中旬才陸續發出,還有三位一個是國際金融碩士,一個有豐富的金融業培訓經驗,還有一個是知名500強的培訓主管,我們四人加上老板和助理組成了這家金融集團在中國區培訓部的第一梯隊。
歷經一個月面試和又一個月等待,7月1號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待業生涯正式宣告結束。
加入銀行后的故事恐怕要另起篇章,我只想說此前所有的等待比我想象的還要值得!這是我所經歷過的企業里與我個人價值觀最最契合的一家,它教給我能力勝過資質、誠信高于一切的職場金律。
富有戲劇性的是,我在這里還巧遇了我曾教過的三個學生,當年我是他們的英語任課老師,大學畢業后他們又應聘進來成為我負責的新員工學院的學員。這對我無疑又是另一種完滿。
兩年后,我通過集團的Assessment Center,跳級晉升到AVP的職級,輔助老板管理已發展至近30人的團隊,工資翻番并獲得干股獎勵。第三年,作為老板的deputy和successor代理她休假期間的所有事務并參與高管會議。
而今我已離開銀行多年,變身一名服務企業及個人的顧問與教練。所接個案中就有一些涉及職業轉型規劃,借我自己這段經歷和大家總結一下我最大的體會。“上班族”們如果覺得多少有些借鑒,拿走不謝:
一、如果正處于生涯轉折期,不妨嘗試放空一段時間,“騎驢找馬”恐怕反而耽誤你!
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學生流行在畢業后做一次長期旅行,體驗與過往環境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意圖是認識自我和與社會聯接,這段間隔年被稱作Gap Year。
在經歷了加入外銀前的大半年空擋期后,我突然發現這個美妙的做法完全適用于職業人群,尤其當你對前途有所迷茫、考慮轉型的階段。
當你日復一日重復習以為常的工作,或只是通過跳槽獲取更快的漲薪幅度,你或許可以達成短期目標,但你大腦的運作停留于淺層而難于產生突破性創意,你的眼睛也因低頭趕路而忽略未來的藍圖。
唯有“裸辭”可能為你帶來安心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你瓦解的舒適區外另辟蹊徑。
這段“間隔”未必要長達一年,一個月、三個月、半年都可以。
這段“間隔”也未必要去旅行,只要走出去,多與不同的人交流,甚至可以做一名志愿者,投身和教育、環保相關的活動。
有什么好處?說大了,你的職業乃至人生都有可能因此收獲更為豐滿的視角;說小了,你至少可以自由安排你的時間,不必偷偷摸摸為請假面試而犯愁。
外邊太陽那么好,剛從一個商務樓出來,又何必急著把自己又關進另一個?
二、如果不想在求職篩選中成為“分母”,那么你必須在履歷上玩點“個性”。
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不會用千篇一律的CV投聘所有感興趣的工作機會。我一定會花時間研究我所應聘的這家公司的官網,著重閱讀與該公司的愿景、戰略、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以及員工職業發展有關的版塊。
為什么?我是在“嗅”這家公司的味道。
畢竟你在進入一家新公司之前很難全方位地了解它,好在互聯網讓這個世界變成平的。
搜索盡可能多的資訊有助你預判企業對人的要求和你入職后的適應性,其中價值觀一致尤為關鍵,決定你能和雇主“聯姻”多久。
或許你覺得這些預判有難度,那也至少要讓你的履歷和面試更對“味”兒,很多時候應聘不成并非能力問題,而是氣場不合,你懂的!
我最反對直接從招聘網站下載簡歷,你想一想有多少人用上面的模板?(況且以我的審美來看那些模板長得也實在不咋地。)
網站上的簡歷是為了方便購買了批量招聘服務的HR做關鍵字排篩用的。如此有特色的你,為何不能根據你所了解到的企業和職位匹配你的能力專長制作一份個性化的履歷?
心理層面上任何企業也希望自己被特殊對待,至少不至于因“審美疲勞”而連“一面”的機會都不給你。
三、你一定要努力,但千萬別著急!
看我參與外銀面試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有那么一些漫長和繁瑣的,我猜想一定有小伙伴比我更有能力,但也一定有人耐不住這個過程而終于和機會失之交臂。
也感謝我對自己職業的初步規劃,包括前一條提到的間隔年。非常慶幸自己沒有因為要連接收入和社保急于去哪家不盡滿意的單位報到。這堅持待業的七八個月,換來的不僅是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此后絢爛無比的人生!
簡書的這句口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我真的要給他三個大大的“贊”!無論求職還是在公司內部求發展,你的努力遲早會被發現。
機會這東西,如果來得早,那就對慧眼識你的伯樂心懷感恩并再接再厲;如果來得晚,就當是多給自己一些學習和打磨的時間。
身邊的朋友包括加入簡書以來認識的一些筆友都會表達對我生活狀態的羨慕,說我好像作任何選擇都能心想事成。問我有什么秘訣?要說有,就是——我一直很努力,但從來不著急。
因為我始終堅信:積跬步,終能至千里。唯一的前提,你知道你每天都在小小地進步著,沒有虛度光陰。
哈哈,說了半天沒交代是哪家公司與我如此珠聯璧合,看樓上的照片便知。
如果教師崗位是我念念不忘的初戀,那和HSBC的相遇就如一場措手不及的熱戀。第一份工作教我如何以熱忱擁抱兒時的夢想,而引領我職業騰飛的企業將我打造成最好的自己。
感謝《上班這點事兒》征文,讓我有機會為15年前的這段至關重要的生涯轉折做一場淋漓盡致的文字回放。
#我的職場我做主系列#推薦閱讀:
作者愛瑋兒,心理學碩士,私人成長教練,管理咨詢顧問,一個治愈系女子,原創不難,走心不易,關鍵還得好看。
從一名中學英語教師到五百強中國區高管,隨后砸掉外資銀行飯碗,以自由講師和顧問身份背包行走近30個省市。
而今居家安心撩撥文字與琴弦,拈拈花惹惹草,陪陪愛人,看看世界,偶接個案。想要勾搭,還不關注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