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個吐槽大會的短視頻,是李誕談詩和遠方的那一期,有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
他說,城市的同齡人小時候向媽媽喊著要吃麥當勞肯德基的時候,而在內蒙草原的他喊的是媽媽,我要吃大白菜。
對比很鮮明,我一下就笑了,笑過之后忽然想到自己,我小時候喊的是什么?想了半天,沒想到。
好像我小時候什么都沒喊過一樣,但是怎么會沒有呢?小孩子似乎都會說的話,我卻不說的。
我好似沒什么欲望似的,我弟弟也是如此。他現在還是十三四歲,每次問他有什么需要的嗎,他都說沒有,父母聽這樣說覺得挺欣慰的,覺得他懂事了。我卻覺得又想笑又心酸,我也是從他這個年紀長大的,怎么會不知道他的心里情況。簡直和我當初一樣,肯定有想要的東西或其他的,但是覺得提出來也不會被滿足,所以干脆就不提。
我在家的時候,媽媽問我吃什么飯,我一般都說隨便,你做啥我吃啥。原因如下:
我說吃面水兒,我媽說那你去弄個面糊吧~
我說那吃麥仁兒,我媽說麥仁兒不好煮,夏天熱死了,你自己做吧~說完開開心心的出去了。
我:…
仔細想想,應該是與家庭的教育有關。我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能夠提供一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但多余的需求是無法滿足的。一直都是能省則省。在這種條件下,欲望是多余的,我應該是很少提要求的,就算提了,也會被無情的駁回。
其實駁回也沒什么,只是有時家長措辭太過難聽,不免讓人覺得難堪。有一次學校組織捐款,我回家說明情況后要錢,老爹卻說就知道給人家捐款,你咋不讓他們給咱家捐點款?此話印象之深,現在都無法忘懷。
久而久之,便形成習慣,有什么需要,自己想辦法,不行的話就選擇放棄。但是,一個小孩子能滿足自己什么需要呢?結果無非是不斷放棄需要,最后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一有什么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不用別人多說什么話,自己就在心里告訴自己,放棄吧,太難辦到了。
小時候的欲望基本上要靠別人(父母)來滿足,如果小孩子對父母說我想吃什么,父母說就你好吃,吃飯還吃不飽你啊~
小朋友對父母說我想玩什么,父母說就知道,作業寫完了嗎~
…
我相信,時間長了,他們會變得“無欲無求”,你想上什么學校啊,都行~你想找什么工作啊,不知道~你想要多少工資啊,隨緣吧~
其實,從小到大,我們的欲望會不斷增加,成長,從一顆糖,一份零食,到一次好的成績,到一輛車,一套房子,這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是很正常的欲望,不同的是,小時候需要別人來滿足,長大了要自給自足。但在其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引導教育作用會起到很大的作用,為孩子打下良好的心里基礎。不要用打擊的方式來回復孩子的要求,留下不好的回憶和習慣。
這些話不過是閑暇時間在此瞎說的,希望說過就忘~
在生活中,希望大家不要被打擊太多,過早選擇放棄。畢竟,面對欲望,誰又不是一邊放棄,一邊努力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