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規:第44天
起床:7:00
天氣:晴
心情:記錄:
早晨閨女起床后就喊肚子疼,咳了幾下就吐了。清理完,接著給閨女充了暖水袋捂肚子,不一會兒,她就迷迷糊糊睡著了。
我起床給閨女蒸了雞蛋,待會她醒了肯定會很餓,再喝點小米粥,應該會舒服些吧。
閨女一覺醒來,說肚子不疼了,但還是咳嗽,正好接到醫院住院部的回訪電話,說明情況后,醫生讓帶孩子去住院部復診。
去醫院復診后,醫生又給開了消炎藥,叮囑按時吃藥,如果情況不見好轉,就要考慮再做霧化了。
離開醫院后,我們仨一起去餐館吃了飯。閨女還是要了她最喜歡的醬肉包和黑米餅,雖然吃肉會生痰,不如吃點清淡的蔬菜,可是孩子執意要吃,我便從了她。
吃完飯,閨女想去附近的公園玩一會,再回家。看天氣很好,我們就一起去了。公園的小池塘結滿了厚厚的冰,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在冰面上玩兒,閨女迫不及待的跑進去玩了起來。池塘里水位很低,冰面又很厚,所以,根本不會有危險,是小孩子們過把滑冰癮的好地方!冰面上殘留著前一天孩子們玩耍時拋過的冰塊,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更加晶瑩剔透,分外好看。(不過,這只是個例外,希望孩子們以后不要看到結冰的池塘就跑進去滑冰,危險)
還是考慮到閨女咳嗽的情況,沒讓她玩到盡興而歸,早早的叫她一起回了家。回家后我又開始莫名的焦慮,煩躁起來。我坐到書桌前想安靜一會兒,閨女緊接著湊過來問我能不能把手機給她,玩會游戲。被我拒絕后,閨女去找爸爸看起了電視。
把心里想的,轉化成文字寫出來,真的可以讓我的心情變的平靜,雖然,只是像記流水賬。
過了會,孩子看完電視后,吃了藥。接著我勸孩子睡午覺,沒想到她又打起了用我手機玩小游戲的主意。我剛放下的手機,就被她搶了過去,接著從微信小程序里玩起了水果切切樂,還一個勁喊:媽媽!你看啊!我給你來個“一刀切”!
只是沒想到,她喊完,接著就對著手機狂吐不止,我被搞了個措手不及,只能眼睜睜看著她吐……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憤怒,而不是“心疼孩子”腸胃問題,我想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氣,但還是沒忍住叨叨著埋怨閨女,要吐也不提前說一聲,或者跑去廁所吐也行啊……閨女辯解著說,我也是突然想吐的,接著就吐了,來不及說了!是啊!這是事實,何況她還是個孩子,“來不及”是正常的!
那個當下,我只能看到被吐臟的床單,根本無法顧及孩子的感受。我氣呼呼的沖洗了床單,并放進了洗衣機。把孩子叫回到了床上,又是一頓數落:“以后別再吃那么多飯了,你看今天中午吃的,全都吐出來了。每次你都吃太多,肯定是撐壞腸胃了……”
沒等我發泄完內心的“憤怒”,孩子就秒睡了。我只好閉了嘴,起身走到書桌前,開始寫起“懺悔錄”。
今天讀李克富老師的文章《心理健康就是離開母親的距離》時,以下這段話,讓我感觸很深:
母親是個什么“人”比母親“做”了、“說”了什么更重要,比如母親是個情緒穩定的人,孩子才可能發展出穩定的情緒;而如果母親本人就“狗一陣兒貓一陣兒”,孩子也自然會模仿。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就品行而言的,可一個人情緒的穩定程度,更像自己的母親,應該說“有其母必有其子”更為準確。
……
把孩子帶在身邊很重要,因為愛首先是陪伴;而影響孩子更大的是母親的人格(氣質和性格)類型;切記,最最重要的,是和孩子心理層面的交流。
我是一切的根源,靜下來,有錯就改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