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所遇到的麻煩其實是自己制造的,很多人都容易陷入自己設置的圈套中,把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結果就會越來越亂,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學會刪繁就簡法。
刪繁就簡法的原則要求我們把復雜的、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刪掉,減少不必要的環節,然后把握事物重要的本質及規律,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那么刪繁就簡法具體應該怎樣實現呢?
一、剪枝去蔓
這個步驟是讓我們排除問題的旁枝錯節,去掉影響甚微的次要因素,抓住問題的主干。
最初的火車車輪是帶有齒輪的,這樣做的目的肯定是希望保證火車穩定性,當時的專家們都認為如果沒有齒輪,火車就會打滑,導致脫軌。而火車的司爐工人斯蒂文森卻進行了刪繁就簡,大膽實驗,發現把火車的齒輪和齒條去掉后,不但沒有脫軌還大大提高了行駛速度。
如果你正在被一些繁瑣的問題所困擾,為什么不試著去挖出其本質呢?
二、合并同類
初中數學我們都有學習過合并同類項,其實這個就類似其操作過程,我們把同類問題合并起來分析處理,以助于提高問題的結論效率。
如今許多工廠中所流行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其實就是一種同類的合并,每個人生產一種零件,然后在將其組裝,這種方法的效率遠遠大于原始的生產方式。合并同類大大的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三、尋覓捷徑
尋覓捷徑就是讓我們思維簡化,單純的去追尋事物的本質與規律,找到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一位保險銷售,在工作一年后開始灰心喪氣,他不明白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業績卻一直不好,某個周末的早上,他決定要找到問題的本質。于是他問了自己三個問題:1、問題到底是什么?? 2、其根源在哪?? 3、我該怎么解決?
他想到很多次談話失敗,都是由于客戶中途打斷他,說下次有時間再聊。他把自己一年內的工作記錄翻了一遍。發現,一次談成功的占了70%,兩次占了23%,而三次以上的僅僅占了7%。而他其實所困擾的恰恰就那7%。反而投入了大量精力。于是他決定改變戰略,把那部分時間用來尋找新的客戶。結果他的業績突飛猛進。
生活中、學習中你是否會洞悉問題的根本,有些事反而就是需要簡單思維。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找到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釜底抽薪”問題可能就會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