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的歷史:
1、我們在媽媽的肚子里面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是和媽媽連在一起的。我們什么都不用做,媽媽會給我們輸送養分。出生后,我們餓了,媽媽就會給我們喂奶;我們冷了哭了,媽媽就會立即過來拍拍我們,安慰我們,滿足我們的需求。那時我們能感覺到我們和媽媽還是連在一起沒有分開,她會為我們的一切負責。
2、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慢慢的長大,我們學著自己站起來,會自己吃飯了,不再需要爸爸媽媽的照顧了。這時我們第一次產生了和爸爸媽媽的界限,就是我們有了自己的能力。我們在生活能力上獨立了。
3、在十四歲到十五歲左右,大概是上初中二年級,我們有了自己的思維,我們不再聽爸爸媽媽說什么就是什么,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我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我們也不再聽話。這就是第二次叛逆期,精神上的叛逆。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思維獨立,經濟不獨立,而成年了還要啃老,充滿了幻想和對社會的不滿,就是現在所流行說的“中二病”。
4、二十四、五歲時,我們經過大學的洗禮,找到了工作,能自食其力、用自己的雙手去實現自己的想法。這代表了我們完全的擁有了為自己全方位負責任的能力。
但是,有的人或多或少地在某個階段里面缺失了,沒有鍛煉出相應的能力,他們就停留在了這個階段。他們成長的經歷往往是他們父母為他們的一切負責任,事事包辦,就導致了他們長大后沒有負責任的能力了。
界限產生責任,不同事物的界限產生不同的責任:
1、對自己的責任。只有意識到我們和別人是相互不同的、獨立的人,我們和別人的劃清了界限,我們才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的事情負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從小長輩教導我們的。
2、對事情的責任。事情也有界限。每一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這就是事情的界限。我們做事情,開始了,就要把它做到的。而有的人做事虎頭蛇尾,甚至開了個頭就半途而廢。這就是沒有對事情負責任。
3、時間也有界限。我們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我們也總會老去、死亡。可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活著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不會死。于是我們在蹉跎中荒廢時間,在拖延中期盼著明天。我們對時間失去了責任,也就對生命失去了責任。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但不容易,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獨立起來。
1、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自己和別人的界線。我們天生都有懶的習慣,因為我們絕大部分一生下來就是被父母照顧的,有父母為我們的生活負責,導致我們不懂得自己去做,總是幻想著有另外一種模糊的力量會幫助我們解決,比如,時間的力量,我們相信“時間會治愈一切”,“船到橋頭自然直”,或者是盼望著合作伙伴、伴侶的支持、幫助。就過我們拖延了。解決自己的事情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有的人回家后東西亂丟,家里的東西擺放很凌亂,就可以看出從小依賴父母跟在后面收拾,而沒有對自己的物品負責任。
事情由開始和終結組成界限。做事情有始有終、不放棄,也是負責的一種。很多時候,我們開了個頭,卻沒有繼續下去,或者虎頭蛇尾。這會對我們的自信造成打擊。
之前網上熱烈討論人脈的重要性,其中討論到如果單純發展人脈,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自己什么都沒有,忽視了自己能力的發展、資源的積累,卻把大部分時間用來發展人脈。這種想法背后的實質是想發展關系后讓別人為他自己的想法負責:認識一大幫有能力、有資源的人為自己所用,幫助自己,但是你自己沒有可以共享的東西,幫助不了別人,這種幫助就變成一種單方面的索取。這種單方面的關系是自私的,沒有為自己負責。
2、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在親密關系中,人們常常會認為自己的傷心痛苦是因為是另一方的責任,是因為對方沒有好好的對待自己。其實這是一種控制,在關系中對另一方的要求,往往會讓Ta覺得沉重不堪。就像張惠妹唱的:“不停的要,要到你想逃?!蹦阌X得你的另一半有義務哄你開心的想法,其實是過去親子關系的延伸:你認為父母應該為你情緒負責,就像當初你哭了,媽媽就會哄你、爸爸就會給你買玩具一樣。
3、為自己的關系負責:
一位求助者講到自己的別人的關系時,她說當她和別人在一起會覺得不舒服,但和一堆人在一起就會覺得很安全,這是因為她不敢對自己的關系負責任。因為她沒有鍛煉出把控關系的能力,有點自卑,所以她跟別人單獨在一起時,就害怕別人嫌棄她,她沒法為自己這段關系的良好發展負責。當和一大幫人在一起的時候,她和別人的關系就不單單是他的責任,所以她覺得很安全。
另外她也提到她每次新交了一個朋友,總是會隱隱覺得那個朋友會拋棄她。結果在現實中,為了避免這種被拋棄的感覺,她總是會挑朋友的毛病,然后先離朋友而去。她這樣做,部分是因為這樣她就不用對這段關系的維持和發展、終結負責。
4、為自己的現狀、處境負責:
自己的現狀,自己能力的水平,以及自己所處環境的現實的局限性,那是自己獨有的情況。自己要對此負責,別人怎樣那是別人的情況,你不可能換到別人的環境去,別人也不可能把你換到他的環境去。我們總是羨慕馬云,比爾蓋茨本人的奮斗歷史,卻從未想過自己的環境、自己的水平,和自己的特殊性??偸且詾樽约褐灰涂梢赃_到他們的成就。這就違反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這就是成功學的邏輯錯誤。
5、為自己的價值負責:
我們上一輩人,往往以自己的小孩為榮,說什么都說自己小孩的成就,而把他自己的夢想放在小孩身上,希望有小孩完成他未竟的夢想。他們沒有努力的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此外,在情侶關系中,一方會炫耀自己的另一半有多能干,卻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里。他一旦被甩,便覺得自己失去了所有的價值。這是因為他們的價值一直是由別人賦予的。
所以他需要控制,別人聽他們的話,成為他的附屬品。當對方進步了,而又聽他的話,他便覺得自己的價值提升了。
自己不成長,沒人能代替你成長。對自己的價值,成長不負責任,而把希望寄托在戀愛、婚姻、家庭親子關系中,無疑是水中探花,鏡中撈月,最終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