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是一場參與式研討活動;組織者自然是班主任我了。每一個校長班的第一次的研討,我都會反復琢磨,設計好一些環節,目標是引導校長理解什么是“真問題、真思考、真行動”。
從社會學視角而言,學校,作為一個社會機構,是一個先于行動者存在的網絡,組織起來是為了實現更為廣泛的社會功能,尤其是社會化、為勞動世界作準備和社會整合的功能。這個機構的發展,必然受到政策、文化、制度的影響,而校長的育人觀、課程觀、學生觀、評價觀等必然也決定著一個學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
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我們始終對學校有期待,也有諸多的質疑——對學校內在功能的懷疑、對教育的懷疑。那些被稱為“自由的基礎、未來的保證……智慧啟迪的源泉的公立學校”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引發普通民眾乃至學校教育工作者本身失去信心,需要我們嚴肅思考其中的危機。要想一次就研究清楚一所學校的全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學校之長,應該理解,在特定的背景之下每個學校都有其獨特之處,但各個學校的共有之處卻是相似的,比如國家政策的影響、人才選拔的模式改變、中西方文化與地方文化、學校制度建設的需要、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個體差異、家長所屬社會階層的差異等等,從這些共同之處著手了解學校,但,改革在實質上是每個學校自己的事情,改革的程度取決于那些與每個學校有關聯的人們是否掌握了一系列有用的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所需的數據和信息。這也是我,在推動校長思考與行動的基本出發點——基于證據去發現學校的真實問題。
整個下午的研討,從政策的把握、文化、制度、教師專業發展等一個一個環節分組研討。對政策的把握,校長們從4個層面給予理清:
1.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帶來的質量評價的導向是什么(包括民辦教育法的修改,集團化辦學等)
2.新高考、新中考的改革帶來學生培養與選拔的矛盾具體有哪些?
3.績效工資政策帶給教師隊伍建設的挑戰與教師去與留的問題具體有哪些?
4.中國核心素養的提出帶給學校課程、課堂與教學的影響具體有哪些?
在討論到文化對學校的影響時,校長們平時必然侃侃而談的話題卻安靜了,個個都認為學校文化很重要,但是如何建設學校文化,尤其是信息化時代的學校文化建設,要么沒有疑問,要么覺得不是問題?這個討論有一點“過于淡定”——是“打造”還是“涵育”,學校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區別是什么?學校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學校文化包括了哪些方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對學校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我們該如何選擇與引領?
到了追問學校制度建設的時候,"假問題"不斷涌現;個個認為制度很重要,但是個個對制度又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現代學校建設所需要的:《學校規章》、《學校課程手冊》、《學校教師手冊》、《學生手冊》再細化到教研、備課、科研等制度性文件,是如何制定并落實的?當然,我們的校長很藝術地回答:“制定”和“落實”之間,“柔性”和“剛性”之間需要把握的度,是最大的問題。
追問到課程環節,從我的經驗觀察,校長們關注課堂教學的居多,學校課程更多局限于對國家課程的落實,所以在巡堂的時候,我只聽到一句真正與課程有關的問題,怎么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前提下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這是一個真問題!!!)
怎么尋找證據,支持我們的假問題和真問題的厘清?
就課程而言,至少我們可以設計問卷,“學生對各個學科的態度排序”,包括:喜愛程度、重要性理解、難度等維度進行設計;對校本課程而言,我們可以繼續設計問卷,“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興趣與需要排序”,依據不同的課程類別進行歸類之后,供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依據數據呈現的差異,進行一定數量的訪談,去追問一些數據背后的原因。
我們的校長急于要更多的信息與資源,但是并不想要長篇大套的硬數據(因為這需要一定的理論功底和技能技巧、時間和人力),并依據數據和信息來進行問題歸類,在需要我們解決、我們想要解決和我們能解決以及迫切性上加以區分。我們是否可以把自己與大眾區分開來?普通民眾他們只需要被渲染的主題尤其是一些駭人聽聞的故事,聽聽就能被忽悠被蠱惑:學校沒有盡到教育的職責,所以我們災難臨頭;學校教育質量太差,個個都在提前學習,所以我們需要補課…
理性、對權威的質疑、對新聞的追問,是我們區分一般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民眾的根本。更需要自我追問,我作為學校領導者是否可以基于理論與實踐,實現從管理者轉向學校頂層設計者的專業化?
學校千差萬別,作為一校之長,需要“道”的堅守,還是“術”的追尋?校長有很多的觀“點”,但是缺乏一個立體的不同的“面”的自我修養即理念,則無法跳出困惑追尋到問題的本質,這可以從心理層面去解釋:社會意識有兩個層次,較低層次是社會心理,較高層次是思想體系;有些校長有觀點但是沒有思想,或者還沒有構建符合邏輯、獨特個體的思想體系。如果一個校長思考的問題,都是一般教師、學生、家長還沒有想到或者不愿意去思考的問題,那么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恰恰是一個校長獨特思想的形成過程。這個過程恰恰需要校長,基于證據的、有邏輯地,進行真實問題的界定與思考。
今天我的提問是:
學校教育的共同點:教學實踐、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材料、物質環境、活動、人力資源、評估、時間、組織、交流、決策、領導、期望、問題、控制與限制,可能其中一些因素比其他因素更為重要,但是學校作為一個整體加以描述和理解的時候,不可能忽略其中任何一項。那么,我們可以從哪些人的視角去調研、觀察,怎樣以有用的和有意義的方式整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