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摘--李筱秋
今天一大早就聽了一個故事,說有一條池塘里的魚特別想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樣子?。ㄟ@個池塘里的魚聽上去很了不起,知道自己在池塘里,有這樣一個空間局限,同時它也知道自己只是一條魚,憑目前的結構只有適合在水里生活的功能。)它結識了一個蝌蚪小伙伴,隨著好伙伴的慢慢長大,變成了一只強壯的小青蛙。青蛙知道好朋友小魚的愿望后,決定跳出池塘代替自己的好朋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它很快就回來了,帶來了好多新奇的故事。
小青蛙在池塘邊上的草地上看到了一頭牛,于是他就跟小魚說外面的世界有牛,這牛呀......,說了一大通。
小魚想:“哦,外面世界的牛就是長著幾個大乳房的魚呀”
小青蛙在池塘邊看到了忙碌的放牛娃,于是他跟小魚說外面的世界有人,這人呀......,說了一大通。
小魚想:“哦,外面世界的人就是會用尾鰭走路的魚呀”
在小魚的世界里只有魚,小魚根據小青蛙的描述在自己的認知世界里想象牛的樣子離不開小魚的元認知。所以井底之蛙也好,池塘里的魚也好,不僅僅是空間的局限,還有因空間局限帶來的認知局限。而真正需要跳出的不是井和池塘,而是認知、思維的井和池塘。如何跳出?唯有成長!
成長的方法很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高人指路、自己去悟。
而讀書是排在首位的,也是性價比最高的。也是貫穿于其他四種成長道路里面的。
體驗就是學習。更多的父母對于學習的認知太過于局限,認為學習就是在學校里面朝黑板、考分第一。而沒有意識到學習無處不在,運動是學習、交往是學習、玩游戲也是一種學習。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看待。
功利心太重,更多的父母走進學習班第一句話就問能拿證嗎?證有用嗎?升學加分嗎?只有有用的,對升學有用的就去學,而不是孩子喜歡什么學什么?這本身就是對人性的扭曲。強扭的瓜不甜,強扭的瓜長不好,不就是現在越來越多青少年們出問題的原因嗎?父母的功利心還在于,我的孩子好就行了,我管別的孩子好不好?曾經接到一個電話媽媽跟孩子說:“孩子你只管好好學習,你只要學習好別的同學會主動來和你交朋友的”結果孩子被騙了,孩子發現他學習好根本也沒有朋友和他玩。其實并不是沒有其他孩子過來和他玩,而是玩著玩著覺得他根本就不是可以成為朋友的人。就漸漸遠離了。
“媽媽是個騙子,媽媽撒謊”孩子嚎啕大哭,?質問媽媽:“你不是說只要我學習好就會有很多朋友了嗎?”
這就如同媽媽鼓勵孩子上戰場卻不讓孩子帶槍,孩子只有死在亂箭當中。
媽媽只孤立地告訴孩子獲取朋友的一個法則,卻沒有鍛煉孩子留住朋友的能力。
就如同小魚一樣,獲取了那么多外面的信息,卻仍就跳不出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