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很久很久以前(不是講故事),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特喜歡宅在家里,通常就跟離家比較近的同學玩,當鄰居小玉叫我跟她一起去找比較玩的同學玩時,都被我一一拒絕了,然后她就一個人,能把鄰近村莊跑個遍。
現在,老家人無論提到哪家哪戶,我都是:哪家啊,不知道?別人解釋后也只能好裝明白。不像她,信息靈光,門兒清。
現在想想,真沒出息,只知道在家門口轉悠。
后來長大一些,我便有點抗拒與外界接觸,怕找不到話題,冷場又尷尬,于是故意忽視周圍環境,就為了遠離陌生又熟悉的面孔,這樣一來就斬斷了與他人近一步了解的機會。
再長大一些,每當看到那些活潑開朗的同學將陌生人轉變成熟絡的朋友時,我都羨慕的不行,于是乎,我開始決定改變。
慢慢發現,這種對外界的逃避,其實是因內心恐懼做出的一種自我保護。
因為害怕被拒絕,所以止步不前。
TED演講嘉賓蔣甲,因6歲時被拒絕的經歷,在創業不久后制訂了100天拒絕實驗。他發現自己提的一些不切實際的請求,在其他人眼中其實并沒有那么不切實際,而且被拒只要不逃跑,開口問為什么,好好溝通,就可能讓請求成真。
海明威說勇氣是壓力之下的優雅。
當你背上勇氣,最壞的結果就是被拒絕,其它任何損失都沒有。抱著這樣的心態,被拒絕再也不是一件讓人害怕的事。
于是乎,我開啟了厚臉皮模式,看到陌生的人,也嘗試著主動勾搭。原來,結果并沒有之前想的那么糟,其實大多數人都愿意聊上一兩句。
正如蔣甲的新書:沒有永遠的拒絕,你只是暫時不被接受。擁抱拒絕吧,將不可能變成可能。